1 / 6
文档名称:

猩红热防控知识.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猩红热防控知识.docx

上传人:buhuixin1314 2020/3/1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猩红热防控知识.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猩红热猩红热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5天。起病急骤,早期以发热、咽痛、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初起即发热,体温为38~40℃不等,伴有咽痛,影响吞咽或伴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表面有白色渗出物,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隆起,如同杨梅,故有“杨梅舌”之称。出疹期间继续发热,皮疹遍及全身后体温逐渐下降。在起病12小时内出疹。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很快全身都出疹,为细小猩红色丘疹,呈鸡皮样,皮疹密集,皮疹间呈一片红晕,用手指按压,可使红晕暂褪呈苍白色,松手后很快恢复原状;面部皮肤见红晕但不见皮疹,口唇四周皮肤苍白,肘、腹股沟等地方皮疹密集形成横纹线。皮疹消退后皮肤呈鳞片状脱皮,先由面部开始,依次为躯干、四肢。猩红热的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猩红热的传播途径传播过程:病原体附在空气中灰尘或者飞沫上浮游一段时间,再经呼吸道进入身体。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猩红热皮疹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保护易感者幼儿物品消毒:配比1:200的84消毒液。不与其他班级串班(专用室、全托班、混龄活动如:晨间体育锻炼)。与本病有接触史的儿童,可服预防药,如大青叶或板蓝根,煎汤代茶饮,连服1周。猩红热患儿护理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带患儿出入公共场所。对病人进行严格隔离。被褥要干燥洁净。保持口腔清洁,咽部及时上药。如为儿童,要将其指甲剪短,以防因搔痒而抓破皮肤。病人卧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应在18-20℃为宜,湿度应在50%-60%之间。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饮食要清淡,多饮开水。病人衣服及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应加以消毒。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患儿应隔离3~4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若发生传染病后•保健教师:加强晨检。指导消毒。及时了解情况(班级幼儿及患病幼儿)。反馈信息。及时上报(园领导、相关防疫部门)。•班级教师及时上报班级幼儿情况。掌握患病幼儿情况。密切关注缺勤、隔离幼儿情况。加强晨检、午检。组织好本班全托不夜宿幼儿活动。做好家长工作及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加强儿童、保教人员手的清洗消毒。•保育老师教师加强通风,多功能灭菌灯消毒。做好终末消毒。班级、包干区等所有物品。加强手的清洗消毒。幼儿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玩耍过后用肥皂洗手。、空气流通不好的地方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避免与传染病源接触。,勤剪指甲(学前班的幼儿请在家人的看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