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来源:学科网]2、过程与方法:(1)经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2)以鉴赏屈原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重点难点】1、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2、掌握《湘夫人》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学法指导】:《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湘夫人》是《九歌》中的一篇,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湘夫人》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她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以下是《湘夫人》各段的大意及其内容简析:[来源:学科网ZXXK]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其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诗人捕捉到了一些最富于典型性的事物,用轻灵的笔触写了出来,从而深受后人赞赏,成为千古名句。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她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她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她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最后一段表现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湘君在绝望之余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她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她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①《湘夫人》为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故朗读时以男女对读效果为佳。②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