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盐城饮食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盐城饮食文化.doc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0/3/1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盐城饮食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的家乡-----盐城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黄海之滨,是苏北的古城。古有“淮夷地”之称,汉置盐渎县,东晋安帝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盐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粥食是盐城传统的主食之一,直到现在,粥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主食。一般家庭常年是食米粥,部分家庭将米和玉米、麦子加工的糁子和在一起煮,吃糁子粥。旧时因粮食不宽裕,煮粥时会放进青菜、胡萝卜、南瓜、山芋等,称为“瓜菜代”,目的是填饱肚子。现在人也十分喜欢吃粥,而且品种丰富,四季有别,风味独特。如春食菜粥,夏食绿豆粥,秋食八宝粥,冬食胡萝卜粥。吃粥不是为了填肚子,而是出于营养保健。另外,盐城民间还用各种米粉和麦而制成各种美味小吃,如蒸糕、涨饼、裹粽子、搓圆子(汤圆)。大年初一吃圆子,五月端午吃粽子,过生日涨饼、吃面条,这些已成定制,沿袭至今。有些地方面点经历代人精心加工,还成了地方特产,如盐城街上的草炉饼、米饭饼,伍佑的糖麻花,大冈的脆饼,龙冈的油馓子等,别有风味,远近闻名。饵于饼夹猪头肉、米饭饼包油条,成为老少皆宜的风味食品。一日三餐,做饭炒菜,这种习以为常的民间食俗,看起来极为容易,谁都会做,但要饭菜色香味俱全,就得讲究一点烹饪技艺了。盐城的吃文化也有着丰厚的底蕴,菜谱主要传承淮扬菜系,以汤菜为主,味偏咸。烹饪技艺多种多样,而家家司以为俗,户户常见为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烹饪风俗。炒,是本地民间家庭常见的炒菜习俗。是一种热油、旺火,将原料投入锅内,迅速翻炒成熟的方法。这种烹饪较为简便,特别适合家庭烹饪丝、片、条、丁等小型菜料,因此为一般家庭所常见。煎,是用少量油煎熟主料的一种常见烹调方法,许多家庭喜欢用此法制作荤食品。烧,是一般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适用于动植物干货等原料,常见制作红烧肉、红烧鱼等,色好味香。炸,是一种用热油锅炸熟原料的方法,也是当地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之一。一般炸熟后再加椒盐、酱汁、辣椒等调味品,如炸鸡腿等。溜,是一种先经过油断生或蒸煮断生,而后用调味浇汁溜制的方法,如糖醋鱼、海鲜锅巴等,少数家庭会制作此法。爆,也是民间家庭常见的烹饪习俗,因火急油烈而得名,适用于脆嫩无骨的原料,加油爆大虾、宫爆鸡丁、葱爆肉丝等。炖,是当地家庭经常做汤料的烹调习俗。适用于不易熟烂的原料,需要长时间文火煨炖的,如清炖甲鱼,煨老母鸡汤、砂锅老鸭煲等。拌,主要用于能直接入口的生熟原料菜肴,是当地家庭烹调冷菜的常见习俗。如凉拌黄瓜、凉拌芹菜等。盐城的菜肴主要传承于维扬菜系,汤菜为主。旧时,民间喜宴盛行“六大碗”,主要菜肴为“鳔”(肉皮)、“驼子”(肉丸)、“肉”(红烧猪肉)、“羹”和“鱼”。首选是“驼子”,没有驼子不成席,结婚吃喜酒又称“吃驼子”。“驼子”用猪肉和糯米等做成,席上每人只能吃三只,少吃不妨,多吃则视为失礼,留下笑柄(盐城地区肉圆种类有两种:“米驼子”和“纯肉驼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后改为“八大碗”,以至后来十几道菜都有了,再不以“碗”相称了。盐城东靠黄海,海产品比较丰富,各种生猛海鲜是宴席上不可缺少的美味,特别是黄鱼、带鱼、条虾、乌贼、蛤蜊、鲜蛏、泥螺、海蜇、小蟹等,成为人们的日常食品,经常出现在餐桌上。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用餐,也有一定的定制。如八月中秋节,一般家庭都会杀鸡宰鹅吃鸭子。除夕的午夜饭,一般人家会用马苋菜和扁豆角的干子烧豆腐,叫“安乐菜”,以祝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