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泉州石井书院别记.doc

格式:doc   大小:29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泉州石井书院别记.doc

上传人:zhufutaobao 2020/3/19 文件大小:29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泉州石井书院别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泉州石井书院别记文/德不孤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一代理学大擎朱熹病逝于福建建阳家中,享年71,据《宋史》朱熹传载,“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念德、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翌日,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这位“五百年代有圣人出”的儒学大宗师,临终,犹用他的言行身教,牵挂着儒学,躬践着诚心正意。其时,韩侂胄当权,将朱熹理学污蔑为“伪学”,定朱熹为“伪师”,禁止门人弟子送葬,友人辛弃疾却慨然前往,泣血手书吊文:“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朱熹一生的功绩。时过境迁后的今日,虽然朱熹的理学中有不少的瑕疵,然而不过是一种思想在时代的变迁中,由于人们认识的肤浅和讹传而产生的误解,而在那个时代来说,朱熹的理学无疑是最为完善的儒家学说。他能以一个道学家革故鼎新的精神,不媚俗,甘受诽谤讥讽而大力提倡理学,正如他所说的,人的一生不能光用来谈心,谈禅,妄论出世,泯灭人伦,倘若你出世了,你的父母谁来养,妻子谁来顾,社会谁来发展,国家谁来使他强盛进步,这才是道学家的真正气貌和风骨,后世竟然把理学家当成空谈性命,压迫人的个性的吃人礼教,其实不然,那不过是理学成为封建统治者钦定的学教而逐渐失去原始精神后的没落学风。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中进士,朱熹的父亲朱松曾经做过泉州石井镇监,石井便是现在的安海,镇监相当于现在的镇长,朱松很注重教育,在监镇任内,“择民之秀者,充第子员,教以义理之学”,石井首开理学之渊,可以说,朱松是将理学传到石井的第一人,他把理学的种子播在了安海。朱熹的童年,有一段时间便是在安海度过。朱松的政绩和教育受到了赞誉,富商黄护捐地建造“鳌头精舍”,以供朱松在工作之余讲学。二十多年后,即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松的儿子朱熹,出任同安县主簿,常往来泉州与同安之间,每每经过安海,都会去寻访朱松遗迹旧事。那时,朱熹“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久而久之,很快涌现出一批朱子的高足,如客居安海的傅伯成,少年时便受教于朱熹,隆兴元年(1163年)登进士第。朱熹一生不喜为官,很多次推掉朝廷的任命,一则虽然是他专注于著述和教育的事业,一则却也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与他格格不入。据《宋无学案》元晦学案载“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朱熹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朱熹因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所以形成的学派也被称为“闽学”。乾道年间(1165~1174年),傅伯成感念朱氏父子对安海“倡教兴学”的功绩,将“鳌头精舍”辟为“二朱先生祠”,绘制二朱像奉祀。嘉定四年(1211),应安海士民的要求,泉州郡守邹应龙“捐公币四十万以倡”,建造“石井书院”。时任泉州通判的朱熹第三子朱在,负责建院工作。后来,“石井书院”在鳌头精舍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正式命名为“石井书院”,书院按州郡学宫的规制,将祠宇、讲堂、藏书阁作为书院的三大基础建筑,祠宇主要供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