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童年时代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末期(公元世纪前半期)齐郡益都(今山东益都)
人,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贾思勰所生活的北魏的前身是代国,始建于公元年。至年,为
前秦所灭。肥水之战后,前秦瓦解,拓跋珪于公元年乘机复国,不久改
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起初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
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次年,称帝,为道武帝。他在位期间,重
视发展社会经济,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又重用汉族士大夫,
注意改善民族关系。公元年,北魏攻占刘宋的青、兖二州。次年,魏太
武帝拓跋焘即位,连年攻战。公元年灭夏国,公元年灭北燕,
年灭北凉。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扰了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西晋末年至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未南逃的世家大族将宗族、部曲
武装起来,修筑坞壁,缮制甲兵,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相率投奔
他们。他们乘机侵占田地,封锢山泽,隐瞒人口。一家地主往往拥有数百家、
数千家乃至上万家佃客或部曲。这些佃客或部曲是地主的“苞荫户”,地主
则被称作苞荫户的宗主。苞荫户对宗主有程度不等的封建依附关系,实际就
是农奴。
北魏政权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认了宗主对于苞荫户的剥削和
奴役的权利。并且以宗主对于苞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世家大
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对在日益加强的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来说,是一种行施政令的重大障碍。宗主控制下的苞荫户,多数
没有户籍,是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其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干预。这种制度
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
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
极不利。
九品混通是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当时民户的赋税负担,正税为每
户平均纳调帛匹,絮斤、丝斤、粟斤。此外,另有附加税,每户平
均纳帛匹丈。可是按照均分摊给
各户,而是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
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收赋税时,并不按
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
多与地主勾结。地主们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此外,
北魏临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强加到劳动人民的头
上。所以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是严重的。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对于汉族地主阶级有所优容,但对于各族劳动人民
的剥削和压迫是残酷的。许多自耕农贫困破产,就投靠地主,作为苞荫户,
以避赋役。也有卖身为奴或流亡异乡的。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
农民起义。
公元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领导起义,纷起响应
的有羌、氐、汉等族人民,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余万人,盖吴自称天台王,
并与南方的刘宋通使,受封为雍州刺史、北地郡公。起义军的一支由白广平
率领西进,杀北魏汧(ā)城(今陕西陇县)守将;盖吴率军东进,攻李
闰堡(今陕西大荔东北),直抵黄河。又西至长安,与北魏军大战于渭北。
河东(今山西西南部)的薛永宗盗官马数千匹,聚众数千人,亦起义响应。
次年,魏太武帝亲率军队镇压起义军,盖吴又自称秦地王。后盖吴战死,起
义军相继被镇压下去。
孝文帝即位以后,农民起义仍不断发生。自孝文帝即位的公元年到
年,仅在关东地区就发生农民起义次,甚至就在北魏的首都平城也发
生了反抗北魏统治者的斗争。
北魏统治者继续使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在一
些比较有作为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际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冯太后是魏
文成帝的皇后,她从公元年开始掌权,有较丰富的政治经验,很有作为。
孝文帝即位时,只有岁,开始改革那年(公元年),也才岁。从孝
文帝即位,到年冯太后死,在这年中,冯太后一直临朝称制。冯太后
死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推进改革。终于使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改革是分两期进行的,第一期开始于公元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
制度;第二期是在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于改革迁洛阳的鲜卑人的生活
习俗,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迁都在内,共有六点: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办法。
均田制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人口大量的流动,许多土地荒芜,还
有大量的土地为豪富之家强占,不少农民脱离户籍,成为豪富之家的私有人
口,遭受豪富之家的残酷剥削和奴役。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遇到很
大困难。这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