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宋应星生活的时代
宋应星,字长庚,生于公元年,江西奉新县北乡(今宋埠乡)人,
明代著名科学家。
宋应星生活在公元—世纪。
公元—世纪,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内外市场
的开拓,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农业上,首先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高产地区由过去的“苏杭熟,
天下足”,扩大到“湖广熟,天下足”。其次,普遍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
棉花的种植,从南方推广到北方,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各省都已
成为产棉区,特别是江南的松江地区“官民军皂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
当不止百万亩”。开始种植番薯和玉蜀黍等高产作物,如江浙、福建等地盛
植番薯。公元世纪烟草传入中国,一路由日本经朝鲜传入东北;一路由吕
宋传入福建、广东。明末已是普遍种植和吸食了。这时,花生也由巴西传入
我国,开始种植。太湖地区的蚕桑业、闽广地区的甘蔗、蓼蓝、漆和各种油
料作物,产量都得到了提高。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推广,一方面为家庭副
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市场,另一方面缩小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商品
化范围。譬如:湖州地区农民种桑是为了出卖桑叶喂蚕,蚕结茧缫丝可供纺
织绸缎,所以,苏州地区的丝织业依赖湖州的蚕丝;湖广地区的稻米要送往
江浙一带;来自山东、河南地区的棉花供给松江的棉织业。这些被出卖的蚕
丝、棉花、粮食,都已变成了商品。
伴随棉织和丝织业的大发展,生产工具也在逐步改进。棉纺织业中出现
了脚踏纺车和轧棉的搅车,产量是元朝的几倍。民谣说:“买不尽松江布,
收不尽魏塘(在今浙江嘉善)纱。”每年供应宫廷、官吏、军队等的
万—万匹棉布,由实物税改为折征银两,政府再到市场上去购买,反映
了棉布的商品化。松江地区的棉布,已是“衣被天下”。棉纺织业已成了农
家的主业,甚至城内也兴起纺织业。江南有些地区的丝织业已经与原料生产
分化,丝织品和原料都已成为商品。在湖州城内出现了专以机织为主的手工
业者——机户,农民把蚕丝卖给机户,机户把蚕丝织成丝织品卖给商人,商
人再到四方行销。至此家庭手工业已经是商品化了。
手工业工匠由服徭役改为征银,促进了民间独立手工业的发展。在采矿
业中,民矿迅速发展,门头沟的煤窑,绝大部分都是民营。制瓷业中,民窑
逐渐代替了官窑,景德镇的瓷窑,民窑有座,占总窑数的%。民
营手工业的发展标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许多以某种行业著称的城市开始出现,江西景德镇以制瓷著称,铅山以
造纸著称,广东佛山以冶铁著称,湖北汉口以商业著称。苏州的盛泽镇、震
泽镇,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湖州的双林镇、菱湖镇,都以丝织业著称。
特别是盛泽镇,从五六十户人家,发展到拥有万人口的大镇。冯梦龙的短
篇小说集《醒世恒言》第回《施闰泽滩阙遇友》描写盛泽镇:
“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
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疋,俱到
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脚之隙,乃出
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松江的枫泾镇、朱泾镇、朱家角镇,则以棉织业著称。
商业城市集中于运河和长江两岸,北方少南方多,南北并不平衡。
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数量增加,商人在各地设立会馆(或同乡会馆),
组成各种商帮,从事于转运贩卖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少数商人是拥有
几十万至一百万银两资本的大商人,分为北南两大系统,北系的代表是西商,
即山西商人,南系是徽商,即安徽商人。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有的商人收
购大宗棉花、棉布、粮食、甘蔗、茶叶等进行加工,直接投资于手工业。譬
如有的商人在湖州买丝,至芜湖染色,带到福州织造,这种商业资本标志着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白银代替了钱钞成为市场流通
的主要货币。
江南地区,特别是苏、松、嘉、湖、杭地区商品经济的明显发展,创造
了资本主义萌芽条件。
在苏松地区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苏州出现了拥有二十余张或四十余张织机的机户,雇佣数十个工人从事
生产,这样的机户就是最初的产业资本家。
《醒世恒言》里的《施润泽滩阙遇友》一回中的施复夫妇,家中就有三
四十张织机,还雇了许多工人,他已经是一个资本家了。
在苏州城内有数千个机工(织工)和数千名染工,他们都是不靠土地生
活,自己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失业则死”,“一日不就人织
则腹枵”,完全与生产资料脱离,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他们与机户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所得报酬是“计日受值”。
这些机工摆脱了封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