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见书思乡.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见书思乡.doc

上传人:iris028 2020/3/21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见书思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见书思乡方壶斋我在读一本关于当代中国的人类学著作。书的标题是《平凡与特别:对中国改革的人类学研究》。作者是牛津大学的佛朗克-N-皮埃克,出版于1996年。这本书很好,值得翻译成中文,哪怕不是作为人类学著作来翻。我的意思是可以把前面的理论部分省去,这样更适合普罗大众阅读。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装祯。书是精装的,鲜红色。标题是黄色的,典型的革命风格,很适合书的内容。封皮纸的设计也很好。那种红颜色里,暗暗地有一种布纹,给颜色以深重感。封皮上前后面印着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轮廓图,包括了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人民大会堂,前门箭楼和革命博物馆。地图的印法好像是底片,街道是黑的,字是白的,建筑物是透明的灰色。看起来有点象卫星照片。看这张地图的人会觉得他是在看一张退了色的老地图。我花了点时间研究这张地图。我看了每一个角落,力图会想起过去我曾经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什么。我曾经骑车从这些街道至少每个星期走一次。我每次从东郊往城里骑的时候,我或者沿着长安街走,或者在东单往南拐,走到前门大街上。上前门大街以后,我会往右拐进珠市口北街,然后经过珠市口,菜市口回家。过前门大街的时候,常常会在箭楼前头,火车售票处那块儿碰到堵车的情况。奇怪的是我很少走东交民巷。那是条僻静的街,街两边的房子什么样我到现在还不清楚。我也很少走纪念堂西边的背街。我走的都是繁忙的大街。现在,看着中山公园的地图,我认识到我已经多年没有看到五色土了。实际上,出国前的几年里,我跑文化宫远比进中山公园的次数多,尽管中山公园可看的东西多一些。这也许是因为文化宫里有个人才交流中心的缘故。那里每年也办两次书市。我想,现在中山公园一进门往西去那湾儿可能已经没有金鱼了吧。我小时候那可是有好些缸金鱼呢。我长大以后,也很少去看兰亭碑了,同样地,陶然亭的石评梅墓也很少去凭吊了。说来也怪,一个人长大以后,就很少去看小时候常去的地方。就我来说,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带小孩到我小时候玩过的地方去的必要。这样,童年的记忆就变得模糊起来,注意的焦点也离开纯真年代,渐行渐远。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北京的市民,我总是把那些好去处看成是自己家后院里的东西,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这种心理常常导致一种长年累月的拖延,以至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想去看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去了了,就像我现在这样。比如说,我没法子下决心明天就上西单去吃豆花庄。即使我特别想去,我也得订一张机票,还不是马上就拿得到。我在另外一本书里看到过1900前不久拍的一张箭楼的照片。我注意到那个时候,地面上有井栏一样的东西。我不知道那是什么。照片里的人当然是旧时打扮,可是那个时候穿得已经相当现代了。在我看来,照片里的房屋街道很新,怪怪的。在这张照片里,一百年的历史奇怪地消失了。我想,北京的老城就是一个历史和现在奇怪地交织在一块的地方。人走在老城,能够感到自己属于历史。他的存在因此变得及其充实。那就是为什么我常常骑车在宣武区我过去上学走的小胡同里穿行。我是在回味我的历史,也许还有我的历史的“现在”部分。虽然时间改变着这些胡同和街道的面貌,但是只要那里还有一块旧砖,记忆就会不断地延续。我对校场口胡同的最为温馨的回忆是那个小窄胡同里的澡堂子。你走进澡堂,买一个牌子,来到洗澡的地方。服务员走过来跟你打招呼,把你领到一张没人的床边。要是床都占着,他就拉过来一个大筐,说:“先脱筐。”然后你走进热气腾腾的洗澡间。那里头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