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论文浅谈黄连开发及近10年黄连价格走势学院:林学院姓名:何朋俊班级:林学11级1班学号:20111287浅谈黄连开发及近10年黄连价格走势摘要:黄连是常用的中药,也是少数民族的常用药。藏医、蒙医、土家族医、瑶医、彝医、苗医等民族医都用黄连入药。本文通过从网络与论文文献等资料获取有关黄连的利用价值和价格趋势分析10年左右的黄连的供求及其价格走势,为需要者提供参考。关键词:黄连价格利用黄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湿润之处,属毛莨科黄连属。黄连也是一种常用中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本文将介绍黄连的利用、功效及其价格走势,让读者对黄连有一定的认识。: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1]::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齿。花葶1~2条,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或长棱形。羽状深裂3~6对。[2]: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3]、味连,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主产中国重庆、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地。、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1厘米,“过桥”较长,1-3厘米。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四川省。、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长约2-5厘米,-4厘米,节间密。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云南省。,产量居世界的40%,居全国的60%。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等的根茎。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适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瘌疾,呕吐,热病之热盛火炽所致的壮热烦燥神昏谵语等。至今,在石柱县黄水坝都流传着一个石柱黄连的动人传说。[4]相传,很久以前,石柱县黄水坝老山上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陶的医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灾,妻子和两个儿子相继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抚养,三女儿也送给了别人家,只留下幺女,父女相依为命。陶医生雇请了一名叫黄连的帮工,替他栽花种草药。黄连心地善良,勤劳憨厚。没过多久,黄水坝一带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种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属高热烦燥、胸闷呕吐、泄泻瘌疾、肿痛,渐渐地一个个身强力壮的人都失去了劳动能力。懂事的陶家幺女,算是个幸运儿,她没染上这种怪病,还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发现一种野草的叶边沿具有针刺状锯齿,长有很多聚伞花序,有黄色的、绿色的,也有黄绿色的,好看极了,顺手拔起这些野草,乍看草根节形似莲珠,或似鸡爪,或似弯曲的过桥杆,她兴奋地带回家种在园子里。黄连每次给花草上肥浇水,也没忘记给那野草一份。天长日久,野草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次年夏天,陶医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没回家,其间,陶幺女也卧病在床,厌食不饮,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的几位同乡好友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也没治好陶幺女的病。黄连心想,陶姑娘在园子里种下开黄绿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来试一试?于是他就将那野草连根拔起,洗干净,连根须叶一起下锅,煮了一会儿功夫,他揭开锅盖一看,锅中的野草和汤全都煮成黄色的了。这时黄连拿起汤勺舀了一碗,正想给幺女送去,突然想到,万一有毒,岂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尝一下,只要自己没被毒死,就让陶姑娘喝这汤。他随即一饮而尽,只是觉得味道好苦。隔了两个时辰,黄连见自己还活着,手脚都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