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土地财政隐藏的风险及相关的对策建议.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地财政隐藏的风险及相关的对策建议.doc

上传人:ttteee8 2020/3/28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地财政隐藏的风险及相关的对策建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土地财政隐藏的风险及相关的对策建议[摘要]我国土地财政的形成与分税制改革和以gdp及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有关。土地财政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是导致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土地财政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还会引发企业乃至一般公共部门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各种企业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等。在这种财权向中央集中,事权向地方政府下放的非对称财政体制下,财权上收后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能稳定增长的地方税种(如财产稅),于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从而诱导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相关收入作为补充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财政分权、政治集中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具有通过做大gdp和上缴财政收入来显示政绩,以此获得晋升(或保住职位)的激励,这种以gdp和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便成为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的内在动力。二、土地财政隐藏着巨大的财政和金融风险首先,土地财政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在现行的土地批租制下,地方政府无论以何种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卖一块土地,政府就一次性地收取50〜70年土地收益,这为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提供了便利。即使我们不考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不考虑可征用农地、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但市场有冷暖,房地产市场也有周期性变动,这意味着土地价格不可能天天都有“面粉比面包贵”的火爆行情,当市场发生变化,原来的供不应求就会转化为供过于求,土地流拍、降价就不可避免,土地生财难以为继。其次,土地财政是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lOcaLHOST杜雪君、黄忠华(2016)的实证分析表明,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存在负影响,其影响的弹性系数为一,即土地财政每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数量将减少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耕地总量为亿亩,已经接近18亿亩的"红线”。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数据,仅在2001〜XX年的8年问,我国耕地数量就减少了亿亩。如果不加以控制,按照每年平均减少的数字,2年就会突破“红线”。第三,土地财政严重损害了国民的利益。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按理土地出让收益的分配和使用应代表全民的利益。然而资料表明,全国多数地方征地款的分配比例为:农民仅能拿到10%〜15%,集体拿25%〜30%,政府及其他机构拿60%〜65%。征地中各产权主体地位不平等、交易不公平使得农民失去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失地又失业的弱势群体。不解决5亿多农民的问题,不解决全体国民的住房、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这个全球少有的消费市场就难以启动,中国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第四,土地财政还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在土地财政中,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建设资金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取得银行贷款的间接财政。这些贷款一般不超过2年,如果土地出让顺利且价格较高,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丰厚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来偿还贷款,但如果土地出让价格不高,用于偿还贷款的能力有限,地方政府就必须用其他方式取得财政收入来还款。实际上,以政府信用为依托的贷款规模往往会超过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规模,金融风险也就出现了。第五,长远来看,土地财政有违科学发展,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届际之间的不公平,进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代际不公平。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最长以70年为限,实际上一次性预收了未来很多年的土地收益。而城市的基础设施支出却由历任各届政府负担。一旦城市化速度放慢,前人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