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鬼文化传统文化论文一、说鬼——鬼文化的起源鬼的观念形成很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出现的图腾崇拜中,就融入了鬼图腾崇拜,在甲骨文、《说文解字》里已经产生了“鬼”字并有所诠释。从字义和所留文物上考察,“鬼”的观念在当时很受人们的尊敬、畏惧和崇拜,并一度有氏族部落以此为名或姓。(一)“鬼”产生的根源。在中国远古,因为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无法理解和生老病死的无法制控,以及人死后所归之处的迷茫无知,认为人死后,将处在另一个超越的境界,并由此幻化产生出鬼崇拜和鬼畏惧。由此阴法鲁对“鬼”的诠释为“原始人类想象人体中有一个神秘的存在,它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和感觉,这个神秘存在就是灵魂……他们把附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与人死后独立存在的灵魂加以区别,称后者为鬼……古代真正崇拜的就是这种人死后变成的鬼魂。”(1)汪玢玲也认为“鬼魂观念来自人对自身生理现象一家周围世界的一种误识和原始思维经验。这种观念一旦产生,便具有一种强大的魅力,渗透到人类思想的深处,形成一种文化,左右人们的世界观……”(2)。他们都对鬼观念产生的原因有所论述。(二)甲骨文释“鬼”和《说文》说“鬼”。甲骨文里,鬼是象形字,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似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而在《说文解字注》里则释为“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把人死后所处的境界叫鬼,也就是我们民间俗称“魂灵”。除甲骨文、《说文》外,在先秦其他典籍里亦有许多关于“鬼”的记载,如《礼记·礼运》里载有“列於鬼神”语句,其注为“鬼者,精魂所归”。《礼记·祭义》里载有“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列子·天瑞篇》里载有“精神離形,各歸其眞,故謂之鬼”,其注“鬼,归也。归其真宅。”在《古汉语字典》则释“鬼”为“人死后灵魂缩编成的东西”;《新华大字典》则是“人死后的精灵叫鬼”。(三)作为氏族名称和姓氏。把鬼作为姓或氏,可以看作时人对“鬼”畏惧和敬重的转化。譬如,古吴越之地就有以“鬼”为名的鬼方国、鬼氏族。《康熙字典》里载有“《山海经》鬼国在负二之尸北”的“鬼国”。作为姓氏,据考证,古时候委实有过鬼姓。黄帝时有臣子鬼臾区(一作鬼容区);商代有叫鬼候滴人(据传鬼姓即源于此);《康熙大字典》释鬼就有作姓氏这一义素:“黄帝得宝鼎冕侯问于鬼臾区,则鬼臾区注为‘黄帝臣也’”;到了明代有“鬼力赤”(《中国人名大辞典》)。清代亦有鬼姓,徐珂的《清稗类钞》即载之。在百度百科释“鬼”第十一条、《康熙大字典》、《新华大字典》里,均载有鬼作姓氏这一义素。不过在当前姓氏资料中,新旧《百家姓》中均未见到有鬼姓,一说已经失传,另外一说是慢慢转化为“归”姓。在日本,“鬼”姓保留延持到现在,如鬼岳、鬼谷、鬼冢、鬼泽、鬼武、鬼田等等,日本“鬼”依然比较多。二、鬼文化的发展关于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自先秦上古时代就开始出现,起初人们是口耳相传,至文字有一定的发展,文学意识有了一定的蒙孽,鬼神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始出现文学记载。在先秦典籍《春秋》、《左传》、《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中,都有关于“鬼”的记载;春秋《论语》中载有“乡人傩”的记载,《礼记、礼器》载有“鬼神饷德”等;到战国时代有《归藏》,《黄帝说》等;两汉时期有《汉武洞冥记》、《异闻记》等;六朝时期有《博物志》、《搜神记》、等;唐代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