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被动句.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被动句.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被动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北京话中典型的被动句是“NP1+ 被(+NP2)+VP ”,“被”是被动标志,与“被”具有相同功能的还有“让”、“叫”、“给”等。汉语其他方言的被动句有多种形式,被动标志也各有特点。本文只讨论汉语被动标志及相关句法问题,从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志、被动标志的语义类型、被动标志的交错使用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志在北京话中,可以用“被”引出施事,“叫、让、给”也有同样的作用,例如:1杯子被他打破了。/他被捕了。2杯子叫他打破了。 3杯子让他打破了。4杯子给他打破了。/衣服全给淋湿了。“被”和“给”后头有时不带宾语,“叫”和“让”不带宾语的时候很少,这往往是因为动作的施事不可知或者是不必说出来。“被、叫、让”还可以跟“给”字配合起来使用, 例如:1杯子被他给打破了。 2杯子叫他给打破了。 3杯子让他给打破了。在一些方言里,“被”、“叫”、“让”、“给”等被动标志相当普遍地使用在被动句中,但意义色彩并不完全一样。例如山东烟台方言中 1用“叫”表示被动,用它构成的被动句式如:1我的茶杯叫人打破了。2我的茶杯叫人给我打破了。烟台方言的上述被动句式都只能表示有损害或不愉快、不乐意等负面意义,愉快的、乐意的内容不能用这些句式。北京话里的“被”字句也跟烟台方言一样,常用来表示不愉快、不乐意的内容,但现在情况有了发展,“被”也常用在带褒扬性质内容的句子里了。例如:1她被评为“三八”红旗手。2她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随县话的被动标志用“着”或“尽”、“把到”。例如:1去寻柴,着人家打了一顿;挖草药,又着蛇咬到了。(去找柴,被人家打了一顿,挖草药,又被蛇咬了。)2麦种尽老鼠子吃了。(麦种被老鼠吃了。)3衣裳把到老鼠子咬坏了。(衣服被老鼠咬坏了。)江苏淮阴话用“给”来兼表被动,读音有变化:“给予”义读, 表被动读,如:1茶杯给你惯得了,这下消气了吧?(茶杯被你摔了,这下消气了吧?)2 想不到还就他给选上了。(想不到他就被选上了。)宁夏固原话用“遭”来表示被动,“遭”读成或,例如:1两个队遭雨打了。/两个队遭打了。 2他遭老师批评了一顿。/他遭批评了一顿。在青海的汉语方言里,也用“给”表示被动, 但它常置于动词的后面。例如:1他的书看给了。 2他灌给了一碗酒。这种形式普通话里没有,同时,“给”字在青海的一些汉语方言里,在被动句里可以同时出现两个,分别置于动词的前后,一个作介词,一个则变为虚化的成分。上面两个例句也可以说成:1他的书给看给了。 2他给灌给了一碗酒。这种形式在官话方言里比较特殊。吴、湘、客家、闽、粤方言里,被动标志也与北京话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方言总体上都缺少相当于“被”的专用标志,而只是采用“给”类动词来兼表被动。湖南临武话用“畀”和“阿”,“畀我”、“阿我”都等于“给我”的意思,经常使用的是“阿”,如:1书阿弟弟撕坏的。(书被弟弟撕坏了。)2阿你害苦了。(被你害苦了。)吴语区上海、苏州地区,以“拨”作为被动标志,如崇明话:1拨雨落湿口特。(给雨打湿了。)2拨我打子两记。(被我打了两下。)闽语表示被动的标志词也很多。属于闽南话的厦门话用“互”, 如:1两只羊互囡仔拍着伤。(那两只羊被小孩子打伤了。)2几个先生互学堂请出去。(这几个老师被学生请出去了。)汉语方言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被动标志词, 如梅县话用“分”,扬州话用“把”,福州话用“乞”,云南鹤庆话用“着”,山西新绛话用“招”,福建邵武、山西临汾用“得”等等。总之,汉语方言的被动标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二、被动标志的语义类型普通语言学中,一般把被动句分成迂回被动式(periphrasticpassives)2 和严格形态被动式(st-rictmorphologicalpassives) 。迂回被动式是指由一个助动词(auxiliary) 加上一个及物动词的形态变化;严格形态变化被动式是指动词本身通过加词缀等屈折手段构成的被动式,而不加任何助动词() 。印欧系语言中很多采用迂回被动式,其他语系像汉藏语系、闪含语系、达罗比荼语系和南美印地安语言中很多都采用这种被动式。这种被动式最常见的助动词是联系动词(类似英语中的 tobe), 比如英语、西班牙语、波兰语、芬兰语、立陶宛语、俾路之语(Baluchi) 、盖丘亚语(Quechua) 、乌尔都语(Urdu); 还有用准系动词(类似英语中的 e) 的,如德语、瑞典语、拉脱维亚语、科兰语(kolami) 、印地语;还有一些语言用实义动词(类似英语中的 go), 如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等; 东南亚很多语言如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等还有使用“遭受/经历”义的动词作助动词的(见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