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docx

格式:docx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docx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 1. 不良贷款的定义: 不良贷款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 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 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2. 不良贷款的分类: 我国自 2002 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3. 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 一般认为,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 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1) 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 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另外, 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 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2) 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A. 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的机构, 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及风险偏好决定了其资产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 贷款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安全性( 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种因素, 如何选择亦主要取决于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冒险激进型的管理者, 更多的考虑资产的收益性, 其安全性指标变低、风险性指标变高; 保守谨慎型的管理者, 更多的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指标就会变低。 B. 绩效考核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 虽然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逐步科学合理, 但依旧呈现风险内控指标分值低、经营注重短期化、风险滞后的倾向。在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上, 考评指标较侧重规模扩张与短期效益最大化, 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这必然埋下各种风险隐患。 C. 贷款管理。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 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 监督不得力, 查处不严格; 重贷轻管, 重放轻收的现象日益突出;“人情贷”、“谋私贷”“盲目贷”等各种违规贷款时有出现,三查制度流于形式。(3) 信用与法律环境: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企业之一, 信用环境对银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信用环境涵盖了诚信、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因素,这些因素会长期影响、制约贷款质量。信用环境差的区域, 部分贷款客户诚信不够、道德水准不高、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不牢等, 尽管其经济基础、发展前景并不差, 但硬不及软, 其中一些客户尽管有还款能力, 但还款意愿很差, 对银行贷款构成潜在威胁,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法律环境对银行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 部分不良贷款是通过司法途径收回的, 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案子不破不立等现象突出,最终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的信用环境。 4. 不良贷款控制措施建议下面主要从内部因素——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探讨不良贷款的控制措施。(1) 主要经营管理者应树立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理念。合规经营是银行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合规经营对于有效防范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促进其稳健经营至关重要。作为金融机构的第一责任人, 该机构主要经营管理者应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理念, 贷款资产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有机组合其收益性和风险性。(2) 建立权责清晰、相互牵制的组织架构, 前、中、后台部门应联动协作控制不良贷款。要控制不良贷款, 一是预防新增不良贷款, 这就需要前台和中台部门根据职责进行把关。二是控制或压缩存量不良贷款,这需要前台、后台等部门根据职责相互配合完成。(3 )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是信贷业务发展和贷款质量控制指标应有机统一的纳入到机构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去,所占分值比重不应差距过大。二是信贷前、中、后台部门应有明确的季度、年度信贷质量考核指标, 如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清收额、不良贷款清收率等。三是信贷客户经理的绩效兑现周期应与贷款产品的风险暴露周期相吻合。 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1) 深化国有银行改革,提高股份制银行规模效益在深化国有银行改革, 改善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 消除国有银行长期存在的投资者缺位问题上, 我国国有银行经历了漫长的转型期。鼓励银行上市是优化股权结构的选择之一, 这样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