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心血管内科发展.doc

格式:doc   大小:75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血管内科发展.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4/2 文件大小: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血管内科发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心血管内科的研究进展1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自从1977年Gruentzig首次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后,特别是1988年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已成为冠心病(CHD)、瓣膜性心脏病、周围血管疾病(PVD)、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和某些心肌病的常用治疗方法。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新型器材的临床应用、介入术者经验的积累,PC啲指征已从最初单纯性局限性血管病变拓宽到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CAD)和临床高危患者。弥漫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开口病变、分叉病变、长病变、多支多处病变和无保护的左主干(LM)病变等以往需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病变也可用PCI治疗。20世纪90年代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推广和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的应用,更进一步增加了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DES的应用在预防再狭窄及改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远期疗效方面,带来可喜的临床前景,有望成为CHD介入治疗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2009年3月5FI《新英格兰医学杂志》(,360:961)公布的Syntax(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脉)研究结果:PCI术后患者的硕终点(死亡率、心肌梗死和卒屮)发生率与CABG相当(%%),再次血运重建率(TVR)较高(%%),但卒中发生率较低(%%),仅在高危复杂病变(Syntax评分>33分)患者中,2008公布的Culotte(裤裙式支架植入术)与Crush(挤压支架植入术)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的效果结果表明,在DES吋代,釆用主边双支架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临床效杲较理想,与Crush技术相比,Culotte技术在降低边支血管内支架再狭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ACC2009公布了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磷酸胆碱涂层支架,ZES)的研究(ZEST研究),比较了ZES、第一代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和PES三种支架的优劣性,发现TVR为SESvZESvPES,MACE为ZES二SESvPES,支架内血栓为ZESvSEZ<PESo2009年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年会(TCT)公布的4Fr导引导管可降低介入器械对血管的损伤程度,减少造影剂用量,可用于CTO病变和分支需耍保护的分叉病变,且安全性好,无穿刺部位并发症;“无鞘”系统(Sheathless)导引导管的应用为经橈动脉介入(TRD技术带来了新的曙光。2心电生理学和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心电生理学和心脏起搏技术在国内外发展非常迅速。1961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特(Holter)发明了Holter技术,开创了心电学技术发展的新篇章。根据临床应用的需求,1992年植入式Holter研发成功,目前已发展到第二代产品。/AHA制定植入式Holter的适应证包括:①不明原因的晕厥;②近似晕厥;③发作性头晕;④不明原因反复发作性心悸;⑤癫痫和惊厥发作。目前,植入式Holter主要用于其他检查不明原因、发作不频繁的晕厥及先兆晕厥,是研究眩晕或病因较大的一项新技术。应用植入式Hol⑹后,约60%・80%不明原因晕厥者的病因得以明确,其中大部分为间歇发作性房室传导阻滞。1991年RFCA技术引入我国,2008年公布了《屮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06》的研究结果: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术式主要有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