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马原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格式:doc   大小:22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原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上传人:cby201601 2020/4/3 文件大小:2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原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标题: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吗姓名:祖佑专业:数学学院拔尖班学号:20**********指导老师:李兆勇老师课堂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正文: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吗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时,几乎100%的人会不假思索的点头:“当然啊,难道我们这个世界不在向着越来越美好的方向发展吗?物质丰富,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幸福感也在增加,这不是越来越好吗?”这个回答乍一看似乎很有说服力,听完之后提问者仿佛也从内心认同了这个说法。但首先,我们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怎样的社会才算越来越美好的社会?换言之,我们一直孜孜追求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幸福,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结合为社会。因此,一切具体的行为包括对财富的追求,都不是终极目标,而只是实现幸福的一种手段,其价值都要根据对幸福的贡献而评定。这应该是人人都会认同的真理,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幸福。但困难之处恰恰在于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到底何为幸福,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回答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阐述,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也就是说,幸福不是一个孤立的名词,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显示着幸福的个体性;幸福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首先,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体现,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但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承认幸福的主观性,是确立正确幸福观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观性不能脱离其客观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实现,要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幸福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本身不是幸福,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追求幸福的主体欲望与客体结合,即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使欲望得到满足,才能获得幸福。例如爱情,马克思指出:幸福的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所爱的对象根本不爱他,不管作为主体的他爱的欲望和体验能力有多么强烈,都无法从其所追求的客体中获得真正的幸福爱情。其三,随着实践的发展,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都会发生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对立将逐步消失,“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将极大地充实和扩展人类幸福的内涵,并提升人类幸福的质量。也就是说,对幸福不同理解的实质是受到价值观支配的,或者是人性支配。人身上是有某些人所共有的最宝贵的东西的这些东西的价值得以实现,便可谓是幸福。那么现代社会的发展到底是否提升了国民的幸福感呢?近些年来,国民的道德状况令人沮丧,官员的***,商人的黑心,普通民众对生命冷漠的事例,等等,使人对人性失去了信心。是人性真的在变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