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感知觉训练的几种方法感知觉是我们进入知识宝库的第一道“大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它们虽然是简单的认识过程, 只反应事物的表面特性和外部联系, 但对于我们了解外部世界十分重要。感觉、知觉都是在事物直接影响下, 脑对事物的反映。前者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后者是对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它们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将它们分开。人的大脑之所以能产生感知觉, 是因为有一个个分析器在“工作”。感受器、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的“分析器”是正常的,协同的活动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 理所当然的, 智力落后儿童也不例外。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发展情况是这样的:第一,智力落后儿童的感官的感受性普遍较差。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 我班的学生均属中度的智力落后儿童, 在教授他们唱歌的时候, 我发现他们的音准普遍很差, 音不是唱高了, 就是唱低了, 总是跟不上我所教授的那个调。第二, 感知速度慢, 范围窄, 容量较小。最可以说明问题的就是在教授语文或数学知识的时候, 不可以一子教很多, 所以我的语文课一般性就教授一两个生字,对于个别吃得饱的学生则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第三, 感知分化程度明显薄弱,主动选择性差。心理学家加尔茨什因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后说:“先天迟钝者产生的反射有非专门化的性质, 可以由广泛的一组刺激引起, 形成专门联系困难。”这段话表明了智力落后儿童分化能力差, 总停滞于泛化水平上。第四, 感知恒常性, 整体性差。第五,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发展较落后。有一次,我在语文识字课的教学中教授学生认识“左右”的候,学生很难掌握这两个生字,不是把左边说成了右边, 就是把右边说成了左边。我想, 这个问题每个语文老师都碰到过的吧! 根据这些智力落后儿童感知上的缺陷, 我翻阅了有关的理论书籍, 通过这几方面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缺陷进行补偿的。一,视觉训练 1 ,视觉搜索追踪。也就是说让班中视觉追踪能力不好的学生得到强化训练。做法是可拿一根细点的棍子或别的物体代替, 不可很大。放在学生的眼前, 要求其目光盯者棍子看, 我把棍子放到哪里,学生的眼睛就要看到哪里。刚开始不会进行得很顺利, 因为学生的头总是动来动去,所以要求另一名老师一起配合, 固定住学生的头, 时间长了, 该学生的眼睛以能较好的追踪物体了。 2 ,视觉记忆训练。在课间活动中, 我常把学生聚集在一起, 拿出若干物体, 如粉笔、橡皮、铅笔, 尺等, 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老师所出示的物体,过一会儿请学生闭上眼睛,我再拿掉其中的一样, 再让学生猜猜我拿走的是什么?一开始训练的时候物体切记不能拿得太多。二,触摸训练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 我和其他老师收集了各种物体,尽可能让智力落后儿童了解到各种物体的不同质地。比如说棉花是软软的; 铁是硬硬的; 丝是滑滑的; 麻是粗糙的。当然, 收集的东西有很多种, 但最好是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的物体, 如果把两种质地相似的物体放在一起让智力落后儿童区别, 那是很难的, 只有在经过多次的训练之后, 才可以让学生去触摸更加复杂的物体,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触觉。三,听觉训练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刚开使的时候是简单的声音, 如说小猫的叫声:“喵喵,”小狗的叫声: “汪汪”等等。然后离学生远一点再说说,过一段时间可以再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