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昆虫纲--蜻蜓总目 123蜻蜓目简介蜻蜓目分类参考网站?蜻蜓目[Odonata ]昆虫纲的一目。?古翅类昆虫,具咀嚼式口器,头部能转动,胸部各节并合紧密,四翅相似, 长而平,不完全变态,雄虫交配器位于腹基部。?大中小型昆虫;头阔,复眼大,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三个,位于复眼之前;触角刚毛状,不明显;咀嚼式口器发达,上额强大,有利齿,适于捕食。?胸部分节明显,前胸小,中后胸愈合;足小而由刺,适于停立,三对足接近口器,能在飞行中捕食,附节三节;两对翅几乎相等,膜质强硬,翅脉坚硬裸露无毛。脉序极复杂。?腹部:长圆筒形,背面略短后端略扩大, 12节10节显著。雄虫尾端一般有肛附器 2组,为在交尾时攫取雌虫之用。蜻蜓目 Odonata ?包括蜻蜓和豆娘。头大,半球形或亚铃形。复眼发达,单眼 3个。触角刚毛状。翅膜质,分布有发达的网状翅脉。腹部细长。交配状态特异。半变态。多数以“蜻蜓点水”方式每次投下几颗卵。稚虫水生,统称水虿, 经多次蜕皮后上岸羽化为成虫。成虫陆生。?按其捕食能力,可分三类:豆娘类,体纤瘦弱,飞翔力差,捕食能力也弱;蜻类,飞翔力强,捕食功能健全;蜓类,飞行极强,在山间小溪迅速来回飞行捕捉猎物。已知 3亚目、 14科、 6500 余种,我国有 400 余种。蜻蜓目 Odonata BACK 分类的形态学特征?左右复眼间距:狭或阔。?前后翅的形态大小及脉序是否相同。?有无翅柄。?中室为方室或三角形及其形状。?有无翅痣,翅痣的形状大小色彩。?脉序,臀套形状,臀横脉位置,臀桥的有无, 翅室的分布。 NEXT ①均翅亚目亦(称束翅亚目) 【Zygoptera 】,本亚目的昆虫色常艳丽, 统称“蟌”,俗称“豆娘”。分为蟌总科 Coenagrionoidea 、色蟌总科 Calopterygoidea 、歧蟌总科 Hemiphlebioidea 、丝蟌总科 Lestoidea 等 4总科,共 8~22科。②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 】,因本亚目昆虫的特征介于均翅亚目与差翅亚目之间而得名。只有 2种,一种产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一种产于日本,是古老类群的孑遗后代,有活化石之称。③差翅亚目【Anisoptera 】,本亚目昆虫俗称蜻蜓。本亚目包括蜓总科Aeshnoidea 、大蜓总科 Cordulegastroidea 、蜻总科 Libelluloidea 等3总科,共 11科。蜓科和蜻科最为常见。 AC B 本目下分三个亚目 NEXT CLICK BACK 均翅亚目: 前后翅形状与脉序相似;翅基不成柄状;中室不被斜脉分开前后翅中室形状相同;结脉位于翅中点的前方;眼由头顶两侧强烈突出,由背面观,两眼的宽度大于眼的宽度;中胸长大于宽, 腹部细长圆筒状。静止时绝大多数翅束置胸的上方。稚虫体细长,腹末有 3个尾鳃,尾鳃是呼吸器官,常呈叶片状,也有呈囊状或其他形状。 BACK 间翅亚目: 前后翅的形状与脉序相似;翅基不成柄状,后翅大于前翅;中室不被斜脉分开;前后翅中室形状不同;结脉位于翅中点的前方;眼不显著突出,由背面观,两眼的宽度小于眼的宽度,雄性两眼上方几乎相接触;中胸长大于宽,腹部末端膨大。静止时,翅束置胸的上方。 BACK 差翅亚目: 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前后翅的形状与脉序不同;翅基不成柄状;中室被一斜脉分为三个角室和一个上三角室;至少前翅结脉位于翅中点或中点的后方;体较粗长;静止时,四翅向左右摊开。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大蜓科蜓总科蜓科箭蜓科差翅亚目大蜻科蜻总科伪蜻科蜻科色蟌科色蟌总科溪蟌科隼蟌科蜻蜓目束翅亚目蟌科扇蟌科原蟌科蟌总科山蟌科丝蟌科综蟌科间翅亚目基本组织分类 NEXT 蜻蜓目分科 emididae 扇蟌科其他 Coenagrionidae 蟌科 Calopterygidae 色蟌科 Libellulidae 蜻科 Macromiidae 大蜓科 Gomphidae 春蜓科 Aeshnidae 蜓科 Cordulegasteridae 大蜓科拉丁名分科 BACK CLICK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