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

格式:doc   大小:2,57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

上传人:cby201601 2020/4/11 文件大小:2.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近代有约各界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的简介主编常骋学号100608102李鸿章与《马关条约》编辑季靖学号100608107李鸿章轶事二则冀云帅学号100608108我对李鸿章的看法各界对李鸿章的评价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诗评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启超我是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不能挽大厦于将倾。——李鸿章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背景1894年朝鲜王朝发生东学党事件,清朝应朝鲜要求下派兵进入朝鲜半岛,并依照中日天津条约,知会日本有关行动。事件平息后,日本拒绝撤兵,后来更突袭驻守于朝鲜的清军。清廷被迫向日本宣战。由于该年是甲午年,故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其后中国战败,清廷向日本求和。代表其实,甲午海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已向日本派去议和的使臣,而他们受到了日方的羞辱。理由是:他们的身份不够,而且,大清没有授以割地的全权!他们不能接受!但如此,还以广岛屯有重兵,不许张荫桓等逗留停驻,命他们转至长崎侯信。换言之,大清的使臣被驱逐了。居中任调停之责的田贝(美国公使),向总署传达了日方的要求:“必须选派一位十足全权,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具有国际声望的使节前来,才能谈和。”太后召见臣工商议,一致认为,日本所开出的条件,分明是指着李鸿章说的。(《胭脂雪》第18章)北京卫视《档案》第20111216期《燃烧的甲午之李鸿章泣血春帆楼》:现在倭焰鸱张,畿辅威逼,只此权宜之策,但可解纷纾急,亟谋两害从轻,李鸿章勋绩久著,熟悉中外交涉,为外洋各国所共倾服……李鸿章著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李鸿章星速来京请训,切勿刻迟……日本放言:除了恭亲王奕和李鸿章,谁也不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满朝文武谁也不愿去做,更不用说皇室成员恭亲王奕了,这样的事当然不能让他去,因为有损皇室的面子,那这样一来,担子自然就落到了李鸿章的肩上,其实,李鸿章也不愿意去,可是他有别的选择吗?显然没有,李鸿章只能从命。会谈第一次1895年3月20日午后两点半钟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互换了国书,阅示了委任状,然后按照国际惯例,狄娇乐英文的停战要求书。上写:“现于开议和约之始,拟请两国水陆各军即行一律停战。”因为这是第一次会谈,气氛比较轻松。李鸿章想争取对方,早日达成和议,为谈判定下中日应该重归于好的基调。他一开始就着眼于中日友好的大方向:在亚洲,我们中日两国是近邻,而且同文字,岂可以寻仇?现今虽然暂时相争,总以和好为对。否则,寻仇不已,有害于华,也未必有利于日本。如我两国使臣深知此意,应当大力维持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庶使我亚洲黄种人民,不为白种人所侵蚀。伊藤显然不愿意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只简单地说了句:“中堂之论,甚惬我心”,就将话题一转,说10年以前,我们在天津时,就已经和中堂谈到这个问题,何以至今,中国俨然依旧,一点改变也没有?李鸿章老实地承认中国改革的阻力太大。他说:本大臣“深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国之事,囿于****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足,变革庶政,应由渐而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方训练,甚精。各项整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第一次会谈进行了30分钟。当时,李鸿章73岁,伊藤55岁,陆奥52岁。这次会谈开始时,李鸿章俨然是以年长者对后辈谆谆告诫的口气说话。会谈结束时,已经是在听取成功者介绍经验了。没办法,谁让中国战败了。一向自负的他,心情是不会舒畅的。第二次1895年3月21日午后两点半钟日方提出苛刻的停战条件,要求中国让日军占领山海关、天津、大沽,方能停战;山海关至天津间铁路也归日本管理;停战期间日本军费也由中国支付。完全是无理的要求。李鸿章据理力争,说:“现在日军并未至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处,何以所拟停战条款内竟欲占据?”伊藤强词夺理说:“凡议停战,两国应均沾利益,华军以停战为有益,故我军应据此三处为质。”李鸿章指责说:“中日系兄弟之邦,所开停战条款,未免凌逼太甚。”双方往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