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说明文教什么呢?”其实在上面关于读书问题的探讨中,已经谈到了。这里不妨再介绍一下《克隆之谜》的教学过程,看看课堂上师生都做了些什么。梳理、归纳一下,整节课可分为三大环节:先是让学生读书,从课文中发现信息、交流信息;接下来问学生:看黑板上这么多信息,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有点乱)——让学生再读课文,给这些信息排序;最后让学生按黑板上排好的顺序,用“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收获很大,我先知道了……接着明白了……然后我又知道了……最后又读懂了……”这样的句式,陈述自己的课堂收获。三大环节反映着三大版块的内容:1、对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的了解。面对着对重知识轻能力的课堂教学的批判,有的老师就不敢在课堂进行知识教学了,好像提到知识教学就是旧课堂,这种思想也是导致“不知道教什么”的重要原因,这显然是错误的。其实,教材中编排说明性文章的首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因此引领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这些知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克隆之谜》一课的第一大环节就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提取信息、获取知识,落实知识教学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光理解了内容,获取了知识,还在独立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学会理解语言,在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提取信息、获取知识。既落实了知识目标,也实现了能力培养目标。所以说:知识不是不教,关键问题是怎样教?(关于“怎样教”后面会谈到。)2、对表达事物的方法的探究。说明性文章不像记叙文那样通过形象刻画,动人以情,示人以范,它是通过如实的解说,给人以知,解人之惑,与记叙文的含蓄、意犹未尽、言外有意等语言特点相比,它的特点是“明白性”,他的语言和结构必须突出“条理性”,即“言而有序”。另外,为了达到“说得清楚”,让读者“读得明白”,还可能需要运用很多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事例、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等。教学中,要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方法,这也就是上面说到的“研读”所要研究的,可能的话,还可以尝试运用,学习作者表达事物的方法,并在举一反三中学会表达。《克隆之谜》一课,是按照“概念——实例——意义”这一逻辑顺序介绍克隆知识的,因此,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领学生研究文章的表达的顺序上、放在体会语言的条理性上、放在训练条理表达上。当然,不同的说明内容,不同的文章,作者选取的说明方法也不同,课堂探究的重点也就不同,像《恐龙》,可以重点放在探究它的打比方和分类别上,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可以把探究的重点放在作比较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与《课标》的这一要求也是相吻合的。3、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