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囚歌》教学反思这篇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诗教的有情。为此,教师必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人物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练、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审美教育。本课的教学结构分为这几部分,第一部分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对“囚”字的理解。第二部分初读诗歌,读通读熟。第三部分,精读感悟,第四部分拓展理解,你想对叶挺说些什么?第五部分推荐课外读物。我觉得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设计中由理解“爬”字入手,让学生感悟敌人对革命者的引诱与侮辱,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效果较好。再就是导入部分,由“囚”字使学生感受其意,理解被囚禁者渴望自由的心里。失误是由于时间原因第四部分拓展没有进行。当然没有一节课可以做到完美,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篇二:囚歌三首拓展阅读《囚歌》、《就义诗》、《我的“自白”书》文本解读:这三首诗都是作者在身陷囹圄之时,面对着国民党的血腥迫害,坦然面对死亡,宁死也不愿背叛人民、背叛党的英雄写照,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时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正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这三首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富含深情,表达作者的豪迈气概和一腔爱国热情。课前预习:,熟练朗读诗歌。。。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熟练朗读诗歌。。4、体会作者为信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评价任务:1、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回顾革命英雄: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伏契克的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就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的为信仰视死如归的赤子之心,今天我们学习几位革命者的诗篇,来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检查预习——认识革命英雄:学生介绍:★学生1: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学生2: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河南扶沟人,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4年11月9日,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24日被杀害,时年39岁。★学生3:陈然(1923--1949),河北人。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中共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特支书记,1948年四月被捕,1949年10月28日被国民党反对派杀害。三、朗读诗歌——感受英雄气质:1、诵读指导、标注节奏。明确朗读要求: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选择一首诗歌,用“/”表示节奏,着重号表示重音朗读,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教师板示:(1)《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2)《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3)《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