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文档名称:

老舍作品二篇..ppt

格式:ppt   大小:403KB   页数:6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老舍作品二篇..ppt

上传人:cx545616 2020/4/18 文件大小:4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老舍作品二篇..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老舍及其文学风格《骆驼祥子》一、以人为本的社会批判二、祥子形象三、市井风俗四、(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的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困苦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一直到1924年,老舍始终生活在北京市民社会中间,他非常熟悉北京市民生活,喜欢市井中流传的戏曲和说唱艺术。这种生活经历成为老舍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生活资源和情感资源。,并开始小说创作。192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随后又创作了《赵子曰》(1926)、《二马》(1926),初步显示了老舍幽默才华。当时有人把老舍称为“笑王”。,到齐鲁大学任教。30年代是老舍创作的高峰。他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936年完成《骆驼祥子》,还有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微神》《柳家大院》等。,抗战爆发,1938年老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四十年代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四士同堂》。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从美国回国,把全部的热情献给新中国。他创作的重心转向戏剧,由于《龙须沟》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老舍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但是成功的作品只有《龙须沟》和《茶馆》。1966年文革爆发,老舍遭到红卫兵揪斗,投湖自尽。,老舍是风俗文化型作家。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茅盾是认知型作家,他的特色在于用阶级理论认识中国社会现实。巴金是***型作家,把时代精神熔铸在爱与恨的感情之中,向旧文化进行猛烈的冲击。老舍却是风俗文化型作家,他的特色在于对北京市井风俗的文化表现。老舍为现代文学开拓了一个新市民生活审美领域。老舍是20世纪“京味小说”的开创者。对于后来北京作家产生极大的影响,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甚至王朔等都是新时期的京味小说家,他们都从老舍哪里受到启迪。“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北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阅读他的小说,就相当于回到老北京旅游。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尽收眼底。这里有大杂院、小茶馆、小胡同、庙会、学校。还有形形色色、五行八作的市民。车夫、警察、暗娼***女,流氓诬赖,艺人,教师、职员、剃头匠,八旗子弟、拳师,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老舍观察市民生活的视角是文化,在风俗人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寻求新市民文化的方向。。在老舍笔下,有二类人物最饱满:一类是因循守旧的旧派市民,如,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齐老人,齐瑞宣,牛老四,《牛天赐传》。一类是城市贫民。饥寒交迫的底层市民。祥子,《月牙》中的母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