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酒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篇一: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摘要:饮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有着天然不同的饮食文化,而不同的饮食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关键字:饮食文化中西方差异价值观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在黄土地上崛起的民族,千百年来,翻腾的黄河和肥沃的土地供养了亿万炎黄子孙,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耕种和捕猎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饮食文化,并在一代代人的学习和传承中将其保留并发展了下来。饮食文化是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在距离神州大地千万里之远的西方世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由于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主要是以放牧、打猎为主的游牧民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中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这一点从根本上与中国人以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完全不同。而这些饮食文化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两种不同的中西方文明,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方的价值观。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食材、口味、烹饪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一定程度的差异。也正是有了这些差异,饮食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思想与观念,而不同的思想与观念又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总体可以从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礼仪和饮食方式这四个方面来讨论,并通过这四方面的论述来阐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点。首先,从饮食观念上来看,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中国菜肴极其重视“味”,其次才是“色”与“香”。所以中国的厨师都善于应用各种调味料,对菜肴的味道的把握有着极高的水平和自我要求。这一特点在川菜和湘菜这两个菜系中尤为突出。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从中餐追求“味”和西餐重视“营养”这一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的更多的是对美和愉悦的追求,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对美性的向往。而西方饮食文化则从理性出发,坚持食物的营养大于一切,偏爱食物的原汁原味,这充分表现出西方人价值观中爱科学、重理性的精神。其次,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国土疆域辽阔,物产丰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饮食来源丰富。但也正因为地域广阔,不同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饮食结构,但总体来说,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性食物还是占据了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大部分,这一点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相同的。在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历史中,谷物作为主食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作为受赠者的我们,也对这种谷物产生天然的感情。正是这种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使得“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古老的中国一直经久不衰。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从古至今,大多数中、无争和安定的生活,这种情感也逐渐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扎根下来,并根深蒂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的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民族,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这种通过饮食文化衍生出来的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及推崇使得中国人天生就有着与人友好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立世的旗帜。然而,在西方世界,由于自然气候等地理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在历史演进中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前者使得人们在饮食结构中更偏向于动物性食品为主,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西方人探险与征服自然的性格特点。这两种文明可以说直接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在西方人的餐桌上,最常见的是牛奶面包和肉类食物,他们对动物性食品的依赖如同中国人离不开五谷杂粮一样。然而这种饮食结构上对动物性食品的高程度依赖使得西方人不得不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生存再去寻找资源的根源所在。而这便激发了西方人传统价值观里征服自然的思想。西方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