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语录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一曲挽歌唱悲凉——评迟子建长篇小说摘要迟子建,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当今时代文学创作的佼佼者,她的作品是文学花园中的又一朵奇葩。她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独特的价值立场,在文化激流中勇敢的握紧自己的笔,温情书写着一篇篇动人文章,像人们诉说着人性的期望,价值的追求,和温情的人心。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的吸引着读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曲文化挽歌,悲凉,悲怆。鄂温克民族的人民在一次次迁徙生活的最后走出大山,逐渐丢弃原有的部落习俗,融入汉族生活,鄂温克文化渐渐消亡。迟子建在书中所想表达的是痛惜一种在生态文化的意义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原住民文化,在作为现代化象征的汉族主体文化的挤压与逼迫之下,最终无奈地消亡的痛心与无奈。关键词文化挽歌鄂温克民族悲凉风俗习惯现代文明消亡迟子建是一位用自己的心去写作的作家,用积聚二十余年心血建构了颇为独特的文学世界,她极其注重感情的审美追求,使得文学创作成为她生活情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迟子建已经先后获得过两次鲁迅文学奖,而她的又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次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对的解读。迟子建笔下的文字向来提倡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为主旨,她真诚地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用心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她用自己的激情去书写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一个个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以此唤醒人们的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深思和反省,留下那难能可贵的精神家园的净土让人们在此歇息,等待着人性的回归,回归自然,就是这种风格和精神的代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迟子建长篇小说授奖辞中写道:“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由此可以看出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是逐渐消失的原住民文化的悲怆挽歌,让人读之不禁潸然泪下,扼腕叹息。中的故事,迟子建是以一位九十多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叙述的,小说中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尾声四章,在这四章中讲述这鄂温克民族人们的爱与恨,他们的欢乐和忧愁。这部小说可以用‘悲凉’二字形容作者所见所闻的鄂温克部落的生存现状,以及这个行将消失的鄂温克部落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民族特色、坚贞爱情??。小说采用了她喜欢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谱写了一首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通过走进大自然来重新安顿被社会意识形态摧残的灵魂,倡导人类、自然、宇宙的原始之和谐。迟子建对于人与自然之关系中所蕴涵的道德问题的思考,在世界文学中也是具有超前意义的,这让这部作品就更加的厚重,显示出其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美学品味和艺术价值。在阅读时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是鄂温克人对于自己赖以为生的大自然那样一种敬若神明般的敬畏与拜,而同时我也被在极其艰苦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坚韧意志决心和生存能力所深深震撼。小说中,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性格,描绘这鄂温克族人复杂的心理和人性,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叙述着悲凉的鄂温克族的百年历史,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心,使之怆然泪下。作者将文学艺术与民族文化紧紧相连,极具智慧的迟子建表现出卓越超人的艺术才能,独特的艺术构思,表现了鄂温克民族慢慢走向消失的过程。文中的“我”是第一人称叙述,是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九旬老人,是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她自称是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这也就预示着鄂温克民族的文明的衰落和慢慢消逝。一个以部落生存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居然连酋长都不再产生,它所预示着的当然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的彻底解体。这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倒退与悲哀,也是一曲哀婉缠绵的挽歌。文中的鄂温克族的人们生活早额尔古纳河的右岸那片茂密的原始丛林中,一次次的迁徙着,繁衍生息。文中生动的描绘了游牧生活的鄂温克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住的地方叫做“希楞柱”,是一种用松木杆搭建的简易帐篷里,他们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有储藏食物的专门仓库——“靠老宝”;他们高兴的时候会一起跳“斡日切”舞来庆祝;部落里的人得重病时,不是找医生来医治,而是会请萨满(巫师)来“跳神”以祛除病魔,部落里人死了要举行独特的风葬仪式;斯特若衣查节是他们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每到这时,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交换猎品,有的氏族之间还会联姻;他们信奉“玛鲁”神??这些鄂温克人奇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汉族或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形态,他们似乎生活在封闭的原始文明中,不被世俗打扰着,使我们这些习惯于生活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