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语录
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
一曲挽歌唱悲凉
——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摘要】迟子建,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当今时代文学创作的佼佼者,她的作品是文学花园中的又一朵奇葩。她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独特的价值立场,在文化激流中勇敢的握紧自己的笔,温情书写着一篇篇动人文章,像人们诉说着人性的期望,价值的追求,和温情的人心。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的吸引着读者,《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曲文化挽歌,悲凉,悲怆。鄂温克民族的人民在一次次迁徙生活的最后走出大山,逐渐丢弃原有的部落习俗,融入汉族生活,鄂温克文化渐渐消亡。迟子建在书中所想表达的是痛惜一种在生态文化的意义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原住民文化,在作为现代化象征的汉族主体文化的挤压与逼迫之下,最终无奈地消亡的痛心与无奈。
【关键词】文化挽歌 鄂温克民族 悲凉 风俗习惯 现代文明 消亡
迟子建是一位用自己的心去写作的作家,用积聚二十余年心血建构了颇为独特的文学世界,她极其注重感情的审美追求,使得文学创作成为她生活情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迟子建已经先后获得过两次鲁迅文学奖,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又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次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解读。迟子建笔下的文字向来提倡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为主旨,她真诚地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用心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她用自己的激情去书写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一个个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以此唤醒人们的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深思和反省,留下那难能可贵的精神家园的净土让人们在此歇息,等待着人性的回归,回归自然,《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就是这种风格和精神的代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授奖辞中写道:“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由此可以看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是逐渐消失的原住民文化的悲怆挽歌,让人读之不禁潸然泪下,扼腕叹息。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故事,迟子建是以一位九十多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叙述的,小说中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尾声四章,在这四章中讲述这鄂温克民族人们的爱与恨,他们的欢乐和忧愁。这部小说可以用‘悲凉’二字形容作者所见所闻的鄂温克部落的生存现状,以及这个行将消失的鄂温克部落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民族特色、坚贞爱情??。小说采用了她喜欢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谱写了一首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通过走进大自然来重新安顿被社会意识形态摧残的灵魂,倡导人类、自然、宇宙的原始之和谐。迟子建对于人与自然之关系中所蕴涵的道德问题的思考,在世界文学中也是具有超前意义的,这让这部作品就更加的厚重,显示出其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美学品味和艺术价值。
在阅读《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时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是鄂温克人对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