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docx

上传人:w8888u 2020/4/19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双十一”系列新闻报道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中美媒体对“双十一”系列新闻报道的不同看法,旨在揭露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从而提高读者的批判意识,使读者对“双十一”事件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新闻报道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076-02 新闻作为一种公众语篇,不仅仅是一种话语,还代表了提供相关报道的国家的政治立场以及意识形态,虽然每一家媒体都声称其报道的客观中立性,但新闻报道本身就带有意识形态的构建,虽看似公正,但却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双十一”系列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揭露新闻背后不同的意识形态,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政治文化因素。一、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框架理论及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源于《语言与控制》中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并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一种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含义的方法。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表达和反映社会的工具。费尔克劳夫在《语言和权利》中正式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语言的表达并不像其表面上是客观公正的,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种族的意义是不容易为人所知的,需要读者批判性地去看待,也就是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出现的原因。其主要目的是揭露看似公正的语言表达下不平等、不公正的权力关系,通过揭露不平等的权势来维护公正的事实,提高读者的批判意识。费尔克劳夫的社会文化分析法被公认为批评话语分析领域中最完善、最实用的方法。社会文化分析法是一种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或者是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下产生的。所以,话语的产生必然包含语言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由此,费尔克劳夫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也就是描述、阐释以及解释。描述即描述文本中存在的一些语言形式特征,阐释即阐释文本如何生成,解释即解释话语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间的关系。二、实例分析根据费尔克劳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型。本文将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双十一”系列新闻报道进行三方面的分析:(1)在文本层面,将着重探讨词汇的选择和分类;(2)在话语实践层面,探究其话语的互文性;(3)在社会实践层面阐释其背后的社会含义及生成的原因。 ,从词汇中读者可以看出叙述者对于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而新闻词汇的选择往往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使说话人有意识地使用策略来进行词汇的选择。首先从大标题进行分析,《中国日报》使用“cashedarecord”“创历史新高”来体现出“双十一”成交额之高,对于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影响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而《纽约时报》则在标题中提到“thepartymaynotlast”,即对“双十一”的热潮持有否定态度,显示出美国媒体对于中国互联网经济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