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血凝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摘要]目的通过掌握和了解关于血凝检测的影响因素,为确保正确的临床治疗提供保障。方法对血凝检测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严格执行正规操作要求,避免诸多不利因素的产生,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结论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试剂的使用、操作过程以及药物等其他因素均会对血凝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检验人员应掌握好熟练的操作技术,为临床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关键词]血凝检测;抗凝剂;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A[编号]1673-9701(2010)12-83-02血凝试验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测项目,血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血凝检测影响因素很多,如样本采集、运送、保存;试剂的使用、复溶、预温及储存;药物使用、监控、参考范围的确定;检验人员的熟练程度、是否正规操作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检测结果误差。检验报告正确填写或输入检验报告的复核,其中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对各种影响检测结果作以下分析。、空腹状态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避免血小板、凝血因子的激活;止血带不应拉得太紧,最好不要超过5min,必须顺利“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因为组织液中会有丰富的因子Ⅷ,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原的消耗,使试验结果偏低。采血液与抗凝剂混匀,不宜用力振摇,避免用力振荡破坏凝血蛋白;宜采用真空采血管,可颠倒混匀。采血时有多管,宜采用第2管。采血时不能有气泡,气泡会使纤溶蛋白原、因子V、因子Ⅷ变性。,硅化玻璃管,要求2mL血量规格。。因为因子Ⅴ和因子Ⅷ在枸橼酸钠中稳定。不宜使用EDTA-2Na、肝素、草酸盐抗凝。肝素影响还适用于接受肝素治疗的病人的监测。而草酸盐能与钙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血凝仪的光电终点。EDTA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且对因子Ⅴ保护性差。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为1∶9,不严格控制比例会改变血浆的钙离子浓度而影响结果(要求血量与采血管标本的体积差要≤10%)。[1]标本保存受时间和温度影响,由于凝血因子易失活,室温条件下,试管加塞避免CO2扩散而使pH改变。血浆标本原则上应立即检测,血液一旦离体后即开始变化,随离体的时间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从而检测出的结果也不同。从标本采集起,PT2h之内、TT2h之内、APTT2h之内完成检测。凝血试验在室温保存4h内完成,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完成,放置4℃冰箱保存,24h内完成。不能完成将血浆放置在-20℃冷冻存放1周。试验PT血浆应于37℃快速融化,不要超过10min;TT试剂预温不宜超过30min,不能反复冻融。血液采集进入空器及进入实验所用时间越短,凝血因子保护越好。,标本应随采随测,病房患者的标本尽快送到实验室,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防止日光直射,以避免凝血因子降低酶活性。3000r/min离心10min,标本离心后如发现有溶血或小凝块应重抽,血中的乳糜微粒等将对血凝试验结果造成干扰,应通知临床医生。出现这种情况都严重影响结果。2试剂使用及要求不同的凝血活酶试剂有不同的最佳适用范围,应选用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