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怎样读书――兼谈我所看重的 10 本书(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选登) 怎样读书的问题,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这几年我带研究生时采取读书会办法。他们在阅读专业文献时, 往往遭遇一些具体问题。我针对这些问题不断进行总结和思考, 得出了一些想法。你们这一代人在读书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到底应该怎样读书?我觉得你们自己应该认真思考。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读一本书,该如何来把握、了解它?这里有很多关注点。我们关注什么?我想谈以下几点: 第一, 著者的学术建树。读者拿过一本书来, 就要向自己提问: 著者的学术建树在哪里?读巴赫金, 读杰姆逊, 读伊格尔顿, 读他们的书, 我们首先就应提问, 我该怎样把握它, 到什么地方去把握?不是说我什么都读了就完事了, 要给自己提出问题来。要看到你读的这本书在学术发展链条上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上。我在把握它的时候, 它旁边的、前边的、相关的不同流派学者之间的意图在哪里?我们把握了这一点, 我们在自己做学问的时候才能知道我们要从哪一点上去创新和突破。列维—斯特劳斯说了二元对立模式之后, 格雷马斯再来做就要想二元对立模式好在哪里, 不好又在哪里。好就好在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性, 冲突性; 不好就不好在太简单了。事情那么复杂, 都把它安排在二元框架中, 难以把事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解释清楚。格雷马斯就提出了符号矩阵四要素。他的“四”就是把“二”复杂化,多样化,看到它们之间更复杂的联系。所以新理论的提出, 在它的学术链条上有自身的逻辑, 它变要变得有道理, 不是乱来。 80 年代, 很多学者一拍脑袋就要创新, 有人说:“每个人都被创新的狗追着。”但创新,我们要知道我们在什么样的链条上,在哪个环节上创新,这一点很重要。第二, 著者的治学经验, 尤其是收集和引证材料, 求实求证的功夫。他有学术建树了, 那么他如何来支持、证明自己的理论?他要收集材料, 要找证据。学术大家的思想远远不像我们教科书上说得那样明白和直接。你去读一下杰姆逊的书, 你就会发现, 他有时候最核心论点就隐藏在他的某一句话里, 不一定是最后, 也不一定是开头。在某一段里闪现出来, 他就不再提了。那你就要去找。这首先你就要明白他的学术链条的环节, 他的位置, 他的学术建树的特点。所以要看到他的求证的功夫,搜集材料的功夫。今天来看,比如说李泽厚先生,他是 80 年代令人景仰的美学家,思想史家。他的地位在 80 年代整个人文学界可以说是第一了。他的思想出彩, 创新的火花随时闪现。但有很多作学问的人对他嗤之以鼻, 为什么呢? 他在不少地方有这样那样的错漏。他的求实求证搜集材料的功夫有所欠缺。当然再好的学者, 他可能在某个方面都有他的薄弱环节。再比如钱钟书先生, 他在考据上、占有的材料上很丰富, 做得很扎实, 但像李泽厚那样提出新锐问题来, 他不擅长, 也不愿意这样做。所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绝活。但最完美的是这两样都有。第三, 著者写书的技巧。有的老老实实摆材料, 同样是做学问的考据家们, 史学家们看了会赞同著者在某一材料上的功夫, 但是不同的人可能就是不喜欢。有的喜欢语言狂欢式的效果。我们中有些研究生可能喜欢某某大学的某某教授,喜欢模仿他的狂欢式文体。喜欢很好,但是要去模仿的话, 我就有告诫: 我告诉一些学生, 最好别去模仿。学不来的。做学位论文应当学会怎样用准确的学术语言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