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蔡元培先生在“五四运动”中热情支持爱国学生,这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但他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学潮中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之事,却为人少知。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其16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便考中进士、点庶吉士,进翰林院,两年后散考授编修之职。蔡先生的科场连捷得益于他的奇特文风,当时人称“怪八股”。原来,蔡元培在写作中常用古字并善引僻典,文章隽永古奥,大异于当时流行的八股文风,结果反而给考官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很多士子也模仿他的写法,以为终南捷径,殊不知,这东西多了就不值钱,所售者并无几人。“怪八股”只能说明蔡元培从小就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但真正让他抛弃旧学的,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结局,这一年也是他被授编修、初入宦途的第一年。甲午奇耻,令众多的士大夫开始反思并转向西学,蔡元培也是其中之一。正因为如此,蔡元培虽未与康梁等人结交,却被保守派目为康党。在1898年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后,蔡元培也就心灰意冷,回到了家乡绍兴。1901年秋,蔡元培来到上海就任南洋公学特科总教习一职。南洋公学(上海交大的前身)系盛宣怀1896年在上海徐家汇开办的新式学校,主要以培养铁路等科技人才为主,而特科班则是为清廷即将进行的经济特科考试做准备,后来的民国达人如邵力子、李叔同、黄炎培等人都成了蔡元培此时的学生。在此期间,南洋公学发生了一次学潮,即“墨水瓶”事件,事件的原委是某守旧教师在上课前发现师座上有一只墨水瓶,其认为是学生有意捉弄,结果校方将某位可能是无辜的学生开除,进而引发其他学生抗议,而校监督汪风藻进将这些学生一并开除,最终导致全校大部分学生愤而退学。特科班总教习蔡元培和其他几位老师支持了学生的行动,也随后辞职并组织了“爱国学社”接收这些学生,并请章太炎、吴稚晖等新派人物担任教师。此后,蔡元培的思想一度转而激进,他在上海发起中国教育会,其团体虽未直接造反,却已萌发反意。在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蔡先生更是剪掉辫子、脱下长袍,与年轻学生一起搞起了军事训练,上海的拒俄运动、《苏报》、《俄事警闻》(后改名为《警钟日报》)等,也在他的参与下搞得有声有色。1904年,光复会成立,蔡元培为创始人之一,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他也随即加入,成为双料革命元老。蔡先生曾回忆说:“自36岁(1902年)以后,我已决意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下暴动的种子。”特别是在拒俄运动期间,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师生在张园集会,蔡元培更是“公言革命无所顾忌”,人称“翰林革命”。《苏报》案发生后,章太炎入狱三年、邹容瘐死监中,蔡元培也于1907年开始游学欧洲,以避其锋。在德国的四年中,蔡元培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在学术上更进一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蔡元培返回国内并被推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蔡元培及宋教仁等几位国民党阁员决定退出内阁,袁世凯亲自挽留,说:“我代表四万万人坚留总长”,蔡元培则代表国民党阁员彬彬有礼的答道:“元培也对于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袁世凯见其去意已决,只好勉强同意。辞去总长一职后,蔡元培再度出洋,直到1917年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才返回国内。北大源于京师大学堂,原为旧官僚晋身之所,这些人一心想着升官发财,学风尤其恶劣。当时京城的八大胡同便有“两院一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