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出版说明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把社会推向
了近代史的阶段。那个风起云涌、革旧创新的大时代,在欧洲,特别是在英
国,造就了一批向旧制度冲击、为新制度呐喊的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
( ,—年)就是其中最早、最重要的一个。
霍布斯出生于英国南部威尔特郡( )的马尔麦斯堡镇
()。他的父亲是一个乡村教区牧师,鲁钝不学;母亲是一个普
通农妇。由于家境贫穷,霍布斯幼年在本镇读书之后,就依靠伯父抚育。但
他生性聪颖,好学深思,十四岁时已经通晓希腊文和拉丁文;十五岁就进入
了培养贵族子弟的牛津大学,攻读古典哲学和经院派逻辑。毕业后留校讲授
逻辑学。从二十二岁起,经过大学校长的推荐,霍布斯担任了大贵族卡文迪
希家的家庭教师。卡文迪希后来成了德芬郡的伯爵,是当时英国一个有权有
势的家族。霍布斯从此同这个显贵家族建立了毕生的友谊和联系,并通过这
一家族结识了当时英国一批具有学术地位、社会影响和抱有自由主义思想的
名流。由此,他虽然出身卑微,却已跻身于上层社会。此外,作为家庭教师,
他还曾先后两次伴随贵族子弟周游欧洲大陆许多国家,不仅大开眼界,意识
到牛津大学眼下所授各课业已过时,世界正需要重新认识,而且他在意大利
结识了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等人,深深受到新科学思想的影响,并同伽利略结
成莫逆之交。在国内学者中,同他关系最亲密的是培根,他曾一度担任培根
的秘书,而且是一个非常善于领会培根的思想,深得培根赏识的秘书。其后,
在年英国短期国会解散后,霍布斯曾流亡巴黎。在巴黎期间他一方面同
英国王党的流亡者保持联系,另方面又同许多在巴黎的第一流数学家和科学
家,包括笛卡尔等人,建立了联系。—年间,他还担任过当时流亡在
巴黎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即后来复辟的英王查理二世的数学教师。所有这些
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同国内国外的哲学家、科学家、自由主义者、王党分
子乃至国王本人的关系,都不能不对他的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产生或深或浅
的影响。
霍布斯在他的一本《自传》中说,他是他母亲生的一对孪生子之一,另
一个叫做“恐惧”()。论者认为这并非历史事实,毋宁是他行文的一
种并不高明的修辞。但这是霍布斯的真情自述:他生性胆怯怕事。从他一生
的许多行动中,确有一些事实可资印证。年短期国会解散,长期国会尚
未召开之前,王权与国会的冲突日趋激化,武装冲突的阴云密布,霍布斯害
怕纷争和内战,写了一篇维护王权以求得和平的文章,引起国会派极大不满,
霍布斯见势不妙,惧而出亡巴黎。年他在巴黎写成《利维坦》一书,其
中对君权神授和教会大加挞伐,遭到法国当局和流亡巴黎的英国王党分子的
强烈反对,霍布斯又惧而悄悄逃回英国。当时英国正由克伦威尔任护国公,
集政治、军事大权于一身,霍布斯则认为如此大权独揽、消弭战乱,是他理
想的政治状态,于是他向克伦威尔表示了他的归顺之意。克伦威尔遂邀他出
任行政部长,他却婉辞不就。—年在复辟时期,伦敦流行瘟疫,又
遭大火,教会扬言这是霍布斯的读神言论招致的灾祸,霍布斯于惊惧之中,
将手边的文稿仓惶付之一炬。又如,他把人类进入社会,组成国家之前的时
期设想为人人自危的普遍争斗的自然状态,因而主张不惜牺牲个人的自由和
反抗暴政的权利,去服从绝对君主制的绝对权威,以避免战乱。更有甚者,
他认为自然状态的威胁随时存在,只要人们一旦脱离了国家,或国家主权一
旦遭到破坏,就立即恢复到自然状态了。所以他声称即使最坏的君主制也比
自然状态或无政府状态为好。
显而易见,霍布斯的这些政治主张是很反动的。但是他在哲学上、神学
上却是一名勇敢的斗士,在政治理论上也有杰出的贡献。他一身矛盾丛集,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社会观扭结在一起,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要
求又包容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外壳之中,是一个颇有争议、不易理解的思想家。
要对霍布斯作出比较合乎实际和全面的理解,必须结合他的时代来进行
分析。假如说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儿,那么霍布斯则是资产阶级思
想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他思想上的种种矛盾,正是新时代的呼唤和旧时代
的烙印的直接反映。十六世纪的欧洲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促使人们用新的眼光来认识世界,统治了近千年之久的
神权摇摇欲坠,“人”正萌发着代替“神”的强烈愿望。而新大陆的发现、
新航线的开辟则推动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在封建制度
的腹腔内不可遏制地生长起来,而新生的市民阶级也在悄悄地啮蚀着封建制
度的腑脏。尽管一些古老的专制君主国家仍然貌似强大,却已经败絮其中,
色厉内在了。至于英国,它已经经历了残酷的圈地运动和血腥的原始积累阶
段,“羊吃人”的风暴席卷农村,中小农民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