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伤寒与副伤寒typhoidandparatyphoidfeverBeijingDitanHospital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WS288-2008 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9-2008 霍乱诊断标准WS290-2008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WS291-2008 麻风病诊断标准2008年9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WS215-2008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代替WS215-2001)WS216-2008 登革热诊断标准(代替WS216-2001)WS217-200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代替WS217-2001)WS278-2008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WS279-2008 鼠疫诊断标准WS280-2008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WS281-2008 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2-2008 猩红热诊断标准WS283-2008 炭疽诊断标准WS284-2008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WS285-2008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WS286-200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WS287-2008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93-2008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一、伤寒概述发展简史伤寒是个古老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伤寒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医名著《伤寒论》,但中医的伤寒与我们所讲的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引起的伤寒不是同一概念伤寒杆菌于1874年发现,但伤寒的存在至少几个世纪了1948年WoodWard开始用氯霉素治疗伤寒后,伤寒死亡率由20%~%降为1~5%,现在伤寒的死亡率更低了。近3年来我国每年的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人数在3万至6万之间伤寒和副伤寒的概念Concepts伤寒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副伤寒由副伤寒杆菌甲、乙或丙(salmonellaparatyphiA、BorC)感染引起,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均与伤寒基本相同二、病原学Pathogens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副伤寒甲、乙、丙分别属于沙门菌属A、B、C群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周身鞭毛,运动活跃,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周身鞭毛(↓)负染,*22500伤寒杆菌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1~2个月,在牛奶中能生存繁殖。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抵抗力较弱,加热60℃~,临床上出现特征性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伤寒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即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体内分别诱生相应的抗体。临床上借助O及H抗体检测,辅助临床诊断(肥达反应)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传染源(Souceofinfection)患者及慢性带菌者(arriers)自潜伏期至全病程均有传染性,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强慢性带菌者(arrier)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排菌期在3个月之内者称为暂时性带菌者(transientcarrier);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带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