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9
文档名称:

【社会科学类】论衡全译(下).pdf

格式:pdf   页数:40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社会科学类】论衡全译(下).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会科学类】论衡全译(下).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衡全译
须颂篇
【题解】
本篇明显地表现了王充向汉章帝献媚邀宠的精神状态。
王充认为,后代知道古代帝王道德高尚,主要是由于有得力的臣子加以
颂扬记载;汉代名声不扬,“咎在俗儒不实论也”。他指责那些“俗儒”、
“拘儒”、“育喑之儒”,“信久远之伪,忽近今之实”、“好称古而毁今”、
“涉圣世不知圣主”,或“知圣主不能颂”,致使汉代在“百代之下”。因
此,他在本篇中反复论述汉代“天下太平”,有待“鸿笔之臣”的颂扬。他
表白说:“今上即命,未有褒载,《论衡》之人,为此毕精。”他写《论衡》
就在于“为汉平说”,但他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未受重用,因此“褒功失丘山
之积,颂德遗膏腴之美”。他希望能到皇帝身边工作,以便“论功德之实,
不失毫厘之微”,“彰汉德于百代,使帝名如日月”。
【原文】
· 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记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
问说《书》者:“‘钦明文思’以下①,谁所言也?”曰:“篇家也。”“篇
家谁也?”“孔子也。”然则孔子鸿笔之人也。“自卫反鲁②,然后乐正③,
《雅》、《颂》各得其所也④。鸿笔之奋,盖斯时也⑤。或说《尚书》曰:
“尚者,上也;上所为,下所书也。”“下者谁也?”曰:“臣子也。”然
则臣子书上所为矣。问儒者:“礼言‘制’,乐言‘作’,何也?”曰:“礼
者,上所制,故曰制;乐者,下所作,故曰作⑥。天下太平,颂声作。”
【注释】
①钦明文思:这是《尚书·尧典》中一句歌颂尧的话。王充以“钦明文思”以下为孔子所言,
系指《书序》而言,汉人皆以《书序》为孔子所作。
②卫:春秋时卫国,在今河南北部滑县一带。反:同“返”。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西南
部。自卫反鲁:指孔子周游列国,于鲁哀公十一年冬从卫国回到鲁国。
③乐正:指孔子对古乐曲进行整理,使它符合自己的标准。
④《雅》、《颂》:《诗》内容分类的名称,也是乐曲分类的名称。《雅》是朝廷用的乐歌,
内容分《大雅》、《小雅》两部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内容分《商颂》、《周颂》、《鲁
颂》三个部分。《雅》、《颂》各得其所:指孔子按自已的政治标准,对《诗》中的乐歌进行分类,
使它们都能恰到好处地发挥维护礼治的作用。引文参见《论语·子罕》。
⑤斯时:指孔子自卫返鲁以后。《白虎通·五经篇》: “孔子自卫反鲁,自知不用,追定《五
经》。”
⑥《白虎通·礼乐篇》: “乐言作,礼言制。乐者,阳也,动作倡始,故言作也。礼者,阴也,
系制于阳,故云制也。”
⑦颂声:《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 “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
【译文】
古代建立了鸿大功德的帝王,必须要有擅长写作的臣子赞美记载,他的
鸿大功德才会显著,万代以后才能知道。问解释《尚书》的人:“‘尧敬慎
节俭,明察四方,善治天下,思虑通达’以下的话,是谁人说的?”答:“著
作家说的。”“著作家是谁呢?”“是孔子。”这样说来孔子是擅长写作的
人了。“从卫国返回鲁国后,才把《诗》的乐曲进行了整理使它纯正,《雅》
乐和《颂》乐各得其适当的位置。”孔子挥动大笔整理乐曲,大约就在这个
时候。有人解释《尚书》的含义说:“‘尚’就是‘上’(君王)的意思;
君王的所作所为,下面的人把它记录下来,因此叫《尚书》。”“下面的人
是谁呢?”“是臣子”。这样说来臣子是应当记录君王的所作所为的了。问
儒者:“为什么把礼说成是‘制定’的,把乐说成是‘创作’的呢?”答:
“礼是君王制定的,所以说是制定;乐是下面的人创作的,所以说是创作。
天下太平,歌功颂德的乐曲就创作出来了。”
【原文】
· 方今天下太平矣,颂诗乐声,可以作未,传者不知也①,故曰:
“拘儒②”。卫孔悝之鼎铭③,周臣劝行④。孝宣皇帝称颖川太守黄霸有治
状⑤,赐金百斤,汉臣勉政。夫以人主颂称臣子,臣子当褒君父,于义较矣
⑥。虞氏天下太平,夔歌舜德⑦。宣王惠周⑧,《诗》颂其行⑨。召伯述职
⑩,周歌棠树。是故《周颂》三十一,《殷颂》五,《鲁颂》四,凡颂
四十篇,诗人所以嘉上也。由此言之,臣子当颂,明矣。
【注释】
①传:当为“儒”。隶书儒或作■,故易讹为传。
②拘:拘泥,狭隘,目光短浅。
③孔悝(ī亏):卫国大夫。鼎:礼器。铭:铭文。古代的一种文体,常刻在碑石或钟、鼎一
类的器物上,以称颂功德或以示鉴戒。卫孔悝之鼎铭:孔悝曾辅佐丧失君位的卫庄公重新获得帝位,
庄公为了表彰他的功劳,特地在一座铜鼎上铸刻铭文,赞孔悝祖先的功劳。参见《礼记·祭统》。
④周:东周。周臣:春秋时期,周天子和各国君王之间名义上还存在着君臣关系,各国的臣子
都算是周天子的“陪臣”,所以这里的周臣也包括各国的君臣在内。
⑤颖:当作“颍”,形近而误。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