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何去何从.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何去何从.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何去何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何去何从 2013 年 09 月 23 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 年9月 23 日第 504 期作者:李晓创中国经济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增长, 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按照林毅夫等 1999 年的分析,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逻辑是,沿着符合比较优势的路径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赶超。借助劳动力丰富的禀赋特征,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使之嵌入到“以日本为领头雁,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紧随其后”的雁阵发展模式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正在被削弱然而, 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农民工工资的持续上涨, 使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新的技术选择和区位调整。金融危机之后, 海外消费市场的疲软以及订单的减少, 构成了来自需求方的挑战。在要素市场方面, 农民工工资的稳步攀升使企业的低成本发展战略难以为继; 而人民币逐步升值则进一步削弱了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成本优势。中国劳动力丰富的禀赋特征正在发生逆转,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正在被削弱,经济增长亟待寻找新的动力。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 步入中等收入阶段的“世界加工厂”将何去何从?世界银行曾经力推非洲抓住契机, 接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接力棒”。另有观点提出, 地处南亚的印度仍处在人口红利期,越南、老挝、缅甸等国收入水平较低,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加工厂”。但也有学者认为,上述地区无法承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日本学者小泽辉智 2010 年曾撰文指出,中国内陆地区仍具有低成本优势以吸引产业转移,而政府也无意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同时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远远不足以承接制造业的发展。产业雁阵转移开启大国内迁模式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是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的动态变迁, 即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已经消减, 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涨, 由此形成了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力成本更低地区转移的压力。先发地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到后发地区,后者通过产业承接实现赶超战略的过程,被称为雁阵模式。雁阵模式由日本学者赤松( Akamatsu )首先提出,用于描述产业结构在东亚地区阶梯式升级、继起式转移的过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日本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 进而转移到东盟国家和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 FDI 的牵引下,往往会沿着“进口→自主生产→出口”的路径实现财富的积累, 同时随着本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资本的积累, 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将低附加值的产业向外转移。从产品类型的角度看, 产业变迁的路径往往是由消费品制造业到资本品制造业,这是雁阵模式的引申类型。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具有差异性, 而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 产业转移并不必然地指向非洲或者南亚, 而是有可能在国内延伸。有学者指出, 小国经济资源禀赋单一,其产业结构具有同质性,一旦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经济整体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而大国经济在地区之间具有异质性, 一些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 另一些地区可能仍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 因此大国雁阵模式表现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我国现阶段呈现出的如下特点, 将有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延伸, 而不是向其他国家转移。首先, 我国各地区所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