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迪尔凯姆与《自杀论》迪尔凯姆生平EmileDurkheim亦译“涂尔干”、“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主要着作是《社会分工论》(1893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自杀论》(1897年)及《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观点与评价社会观: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先于个人并决定着个人的本质。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突生性质。与社会唯实论有着密切联系的是社会整体观,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连结方式或结合方式,以及在这种结合方式中产生的新的现象、新的属性。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迪尔凯姆的社会观是为他争取社会学独立迈出的第一步。由此出发,他为社会学规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是把社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失范有人认为是高度发达的劳动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失范状态,而迪尔凯姆指出,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所谓的“失范”状态虽然与劳动分工的迅速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但却并非根源于劳动分工。《社会分工伦》的目的正是为了对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起失范的真正原因。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工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所导致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其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造成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各种“反常”分工形式的出现,这不仅不会带来新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失序和社会危机。要解决社会遭遇的各种危机,就必须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3、方法论观点:社会事实与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准则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它们是由表象和行动构成的,它们的基础是社会。不能与生物现象和心理现象混为一谈。社会事实的类型可分为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前者如劳动分工、法律等,后者如道德、集体意识、集体良心等。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特征。在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规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他于是提出了如下“准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将社会事实看作是客观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