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 时间: 2012-10-16 发表评论>> 前言广州南沙新区( 以下简称“南沙新区”)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端,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坚实,发展潜力巨大,辐射带动范围广阔, 与港澳合作紧密,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 2020 年)》提出建设南沙新区等合作区域, 作为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合作载体的要求,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为“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 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的精神, 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 引领珠三角转型发展, 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 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 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范围为广州市沙湾水道以南区域,包括南沙街、珠江街、龙穴街、黄阁镇、横沥镇、万顷沙镇、东涌镇、榄核镇和大岗镇, 2011 年总人口 万人,规划面积约 803 平方公里,规划期为 2012 至 2025 年。本规划是指导南沙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一、发展基础和战略意义(一) 发展基础。——区位条件优越。南沙新区地处珠江出海口, 是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 距香港、澳门分别仅 38 海里和 41 海里, 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节点和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经济发展迅速。经过近十年来的开发建设, 南沙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奠定了进一步开发开放的坚实基础。 2011 年南沙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71 亿元,是 2002 年的 9 倍多;税收总额达 235 亿元,是 2002 年的 26 倍。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等发展态势良好, 汽车、造船、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航运物流、科技创新、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临港现代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完善。京港澳高速、南沙港快速、广州地铁四号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广州港南沙港区等建成投入营运, 水运、空运、铁路、公路运输网络发达,区域交通枢纽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功能配套日益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南沙新区自然禀赋优良,拥有滨海湿地、岭南水乡、森林公园等多种生态资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1%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38 平方米, 人居环境优美, 2011 年获得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 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与港澳合作紧密。南沙新区与港澳地缘相近、语言相通、商缘相连,合作历史悠久,上世纪 80 年代就与港澳企业开展了成片开发合作, 合作建设了一批台和高端示范项目, 是广东省实施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总的来看, 南沙新区已具备进一步开发开放的良好基础, 并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 为南沙新区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发展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珠三角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为南沙新区先行先试、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径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家深入实施 CEPA ,支持广东在对港澳服务业开放中先行先试, 为南沙新区发挥独特优势、与港澳共同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 南沙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既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又要继续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既要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又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既要全面深化与港澳务实合作, 又要做好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 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此外,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 也给南沙新区发展带来压力。(二) 战略意义。——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推进南沙新区建设,实现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将进一步发挥粤港澳三地比较优势,促进粤港澳全面、广泛、深入合作,推动要素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动,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联手打造区域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往来交通便利的优质生活圈, 构建粤港澳合作新格局, 不断强化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地位。——有利于发挥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作用, 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推进南沙新区建设, 将进一步拓展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发展空间,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通过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平台、打造城市升级的新天地、调整人口布局的新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示范,为我国推进新型城市化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