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汉唐时期的养猪业论文,历史学论文论文,论文汉唐时期的养猪业我国养猪业历史悠久,猪是原始先民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从先秦时期就有了" 六畜" 的说法, " 六畜" 中猪为其一。猪在古代名称甚多,从《周礼》、《礼记》到《尔雅》、《说文解字》、《方言》,记载了按照猪的年龄、毛色、性别而区分的诸多名称,而流行最广者则为彘、豕、豚。先秦时期,"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 养猪业虽在普及但尚不发达,逮乎汉唐,养猪业得到长足发展。首先,汉唐农业生产呈现高潮,奠定了养猪业的物质基础。其次,汉唐两代的气候处于温暖期(2) ,有利于猪的生长。第三, 汉唐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常年景,"守闾闫者食梁肉"(3) , 肉类消费量大增。因此,促进养猪业出现了向大规模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绘道:"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 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养有"千足彘"且收入与千户侯等同的大户人家,在西汉前期就已常见,专以养猪为业的专业大户在汉代也已出现。汉唐时期的地方官员也多把督劝农民养猪,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如西汉龚遂为渤海郡守,令民"家二母彘";僮种为不其令, " 率民养一猪" ;三国初颜裴为曹魏京兆尹, " 课民无牛者,令畜猪,投贵时卖, 以买牛。"(4)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农民的养猪业也有较大发展。一、饲养方式(一)放牧放牧节省人力和饲料,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方式。牧猪的最佳场所是沼泽洼地,其次便是山林。汉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泽",东部沿海又拥有大面积的滩涂。这些沼泽、滩涂水草茂盛,鲜嫩适口,猪儿爱吃,且含有丰富的钙、磷等生猪生长必需的元素,是猪群的上好饲料。水草不用人工种植管理,不用任何投入,而且取之不尽,放牧数量几乎不受限制,故司马迁言"泽中千足彘"。野外放牧可在春、夏、秋、三季进行,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齐民要术·养猪》篇总结说:"春夏草生,随时放牧,糟糠之属, 当日别与。八、九、十三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蓄待穷冬春初。"意思是: 春夏之交野草初生,营养成分低且较稀疏,须给猪群另外补充适量的糟糠之类的精料,以满足其生长需要。秋季八、九、十三个月,野草结籽,茎叶中也积累了较多的养分,营养成分较高,可以只放牧而停止补料,将节省的饲料留至冬天和初春舍饲时使用。贾思勰还提醒人们放牧时注意: " 猪性甚便水生之草,耙耧水藻等令近岸,猪则食之,皆肥。"放牧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饲养。汉代牧猪的事例很多。《汉书·公孙弘传》称弘"川薛人……家贫,牧豕海上。" 川为诸侯王国,位于今山东淄博、潍坊之间,北部靠近渤海,其滩涂可供放牧,公孙弘在这里牧豕读书,武帝时官至宰相。东汉琅王牙幕(今山东诸城、安丘之间)人承宫,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赶猪从学校门口经过,心慕好学, " 因弃其猪而留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得宫,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之,因留之。"承宫勤学不倦,成为历史上贫苦出身刻苦向学的典型。(5) 济阴成武(今鲁西南成武县)人孙期自幼勤奋好学, "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 期驱豕入草不顾。"(6) 袁山松《汉记》言吴" 放猪于长垣泽中,诵经而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