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再认识.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再认识.doc

上传人:tswng35 2020/5/20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再认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再认识摘要:“民族”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民族”一词所表述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民族”作为名词形式应用于宗族之属和华夷之别的一些例证,证明了“民族”一词是古汉语固有的名词。“民族”一词在中文近代文献中出现的例证也推溯到了1837年。解读和定义“民族”一词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长期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现今我国的“民族”定义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实践中提炼和使用起来的,是民族识别、民族大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词:民族;涵义;出现;发展引言关于“民族”,自人类产生以来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内涵愈来愈丰富,随即诞生出了民族历史、民族宗教、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民族****俗、民族文字、民族工业、民族精神等。因此,对“民族”的实质性涵义的理解和研究也在不断地延伸。本文试图在先辈们研究的基础上,就自己对“民族”涵义的理解及其产生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我国“民族”一词的产生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念看,“民族”属于历史的范畴,它具有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国内外学术界对“民族”一词至今没有一致的理解和看法。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生活、共同信仰、共同****俗、共同文化的共同体。也就是说,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地域、共同生活****俗、信仰崇拜、语言表述不同的原因,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逐渐形成了一个个聚居的“人群”。这一个个人群具有共同的生活****惯、信仰崇拜、语言,再经过长期的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共同生活,便创造了他们共同的文化。以今天来审视,这个人群便形成了同一个民族。我国历史上便有“民”和“族”一词使用。从普通意义上讲,“民”凡指人或人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族”指宗族或种族,即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民”字在金文里就已出现,“族”字则在甲骨文里最早出现。后来最“民”和“族”的表述十分广泛,虽有“民族”部分涵义,但始终分别使用,都没有完整表述出“民族”的涵义。古文献始终没有将“民”与“族”结合在一起使用,也没有形成现代的”民族“一词。19世纪末,我国才出现了“民族”一语。我国清代的思想家、政论家王韬先生于1883年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讲到:“夫乃我中国乃天下之大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物产饶富。苟能一旦奋发自雄,其坐致富强,天下当莫与颉颃”。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3《洋务在用其所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这里“民族”一词,仍然是把“民”和“族”并且起来使用,表示我国国内各种“民”和“族”的复数含义。从文献可以看到:在我国,关于完整地使用“民族”一词,金天明和王庆仁先生于1981年发表的《‘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一文中认为:“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梁启超的《东籍月旦》,是由日语引进的。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先生东渡日本求学,他从日文中逐步理解了“民族”这个词的现代涵义。之后梁启超先生在他的《东籍月旦》中使用了“东方民族”一词,当时的含义是从世界的角度出发,具体指中国、日本等亚洲民族。继1902年在《东籍月旦》一文提出“民族”后,1903年,他又写了一篇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