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黔江区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78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黔江区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规划.doc

上传人:bodkd 2020/5/27 文件大小: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黔江区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前言第一节规划背景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区自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工程实施中始终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成片,农民自愿,确保效果的原则,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圆满地完成了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07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要求“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根据《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开展<重庆市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规划>的通知》(渝退耕[2007]7号)精神,我区于近期组织林业、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对区内现有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分布状况等进行了认真调查,按照留足基本“口粮田”及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原则,编制完成了《黔江区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规划》。拟在2008—2012年的5年间,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实施退耕还林12万亩,并通过采取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进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等综合配套措施,使区内生态脆弱,应该退,急需退,也能够退的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做大做强后续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增收及长远生计问题,切实改变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让广大农户在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在退耕还林中实现致富,达到国家要生态、农民要小康的“双赢”目的。第二节工程建设的意义一、有利于加快我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进程。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扎根农村、惠及农民、服务农业,与三农联系紧密的生态治理工程,为农村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我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水土流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生态问题。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资源保护等生态治理和保护工程,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局部地域森林的生态功能得到了全面恢复,但是,从全区的角度看,一些生态脆弱地带的水土流失仍然严重,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仍然是水土流失状况加剧的主要方面,因此,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使那些应该退,急需退,也能够退的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恢复林草植被,营造山清水秀、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将大大降低我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的强度,改善农村人居条件,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二、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和后续产业,将大大改变工程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退耕还林后,工程区优质林果基地的建成,林果经济、养殖经济的发展将帮助农民实现多渠道增收。摆脱对耕地的单纯依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后续产业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进而推动工程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三、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流转。退耕还林后,由于土地面积减少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将促使农户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观念,在良田沃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同时,将部份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及向城市流动。第三节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一、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作出的“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决定及胡***总书记“要坚持不懈,巩固成果”的重要指示等,为退耕还林工程指出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二、有全民有参与及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共识。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变化,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广大农户的衷心拥护,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农户对生态建设更加支持,为我区进一步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作营造了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三、有多年形成的成功经验。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我区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健全的工作体制,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工作队伍,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这为今后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第四节工程建设概要黔江区是重庆市首批启动退耕还林工程的6个试点县(区)之一,自2000年工程启动以来至2006年底,,其中:、、。工程覆盖全区30个镇(乡)、街道办事处,涉及206个村,退耕农户68704户。一、工程实施情况至2006年,,保存率100%,按林种分:生态林(草)(),%,,%;,%,均为生态林;封山育林保存面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