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伤逝》再解读.doc.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伤逝》再解读.doc.doc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16/3/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伤逝》再解读.doc.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件来源于料下载网《伤逝》再解读《伤逝》再解读【内容提要】:《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长久以来,人们通常用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来阐释《伤逝》,这也不无道理,可以作为一种解读方式。但在我看来,《伤逝》也存在着多层底蕴,如果只注重爱情故事本身及其意义这一层面,至少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分别从鲁迅文章的气氛、鲁迅内在本质渊源、绝望中的希望、涓生的形象分析等多角度对《伤逝》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关键词】:《伤逝》气氛渊源绝望中的希望悲剧性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最先展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绩,而且在中国整个 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鲁迅一生著述极多,我们现在通用的《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就收入三百九十九万字,[ 1]但总的说来鲁迅先生用力最多也最得意的是他的小说,虽然在他所从事的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中,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因为就小说与杂文而言,就鲁迅先生本人来说,他的杂文被动的成分多些,鲁迅先生本人也多次说道他的杂文是一种无奈之举,而小说对鲁迅先生来说,几乎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每篇小说,他都作的那样认真、那样入神,即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挂念的依然是他未完的小说创作,也仍在为他的小说体式的是否完美、主题的能否为人们所理解而不安。毫无疑问,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2]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在我们眼中也就失去了他本来的面目。长久以来,不管是鲁迅本人,还是他的作品,都使我们觉得是那样的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琢磨,我们不禁会问自己,真实的鲁迅是什么样的,不是指他的面貌,而是指他的心灵世界。最近,有人提出气氛一词来称道鲁迅先生的作品、人格,也许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鲁迅先生的别开生面的大门。 1956 年,时在香港办报的曹聚仁到北京拜会周作人,一见面就谈起鲁迅先生的小说。曹聚仁告诉周作人,他最喜欢《在酒楼上》;周作人欣然表示同意,他说,我也认为《在酒楼上》写得最好,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3]。从而首次在对鲁迅先生的评论中引入了气氛一词,同时,周作人的评价,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鲁迅先生小说的很好的视角。所谓“气氛”,周作人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气味”;在《〈杂拌儿之二〉序》里,他这样写道,写文章要追求“物外之言, 言中之物”,“所谓言与物者何耶,也只是文词与思想罢了,此外似乎还该添上一种气味。气味这个字仿佛有点暧昧而且神秘,其实不然。气味是很实在的东西,譬如一个人身上有羊膳气,大蒜气,或者说是有点油滑气,也都是大家所能辨别出来的”。[ 4]因此,我理解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先生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而谈到鲁迅的精神气质就不能不注意到鲁迅和他的故乡浙东文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魏晋风骨、魏晋风度的精神联系。这就提示我们:要从鲁迅小说与魏晋文人、魏晋文学与玄学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鲁迅气氛”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的揭示出深藏在鲁迅先生冷峻外表下的真实心灵世界。而能够折射出鲁迅先生真实内心世界的,我认为最为可靠的资料是他的小说。与魏晋文人相比,不同的是,魏晋文人是把文章作为一种标志的,显现了一种风度,是极力的在文章中注入所谓的风味;而鲁迅是本身有这种气度,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折射。而在鲁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最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