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题目: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任课教师:汪应曼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 2班学号: 20100201310062 姓名:冯韬杰时间: 2011 年 11月5日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自原始社会起, 礼仪便已出现, 经过几亿年的发展, 礼仪日益成熟并走向完善。而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又迥然不同。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近代历史上有两则故事, 相信大家会比较熟悉。故事一是: 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 由于不懂西餐礼仪, 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 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 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 “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 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 where?where? 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 心想: 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 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 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两个故事都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由此可见, 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 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 还是在经济贸易中, 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 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 是对对方的尊重, 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 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 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 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东方礼仪的特点(一) 重视亲情和血缘东方民族尤其重视“血浓于水”,所以人际交往中最稳定的因素就是血缘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在, 不远游”等诗句都体现了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 历来主张长幼有序, 尊敬师长。不同辈分和身份的人意见不同时, 常避免正面的冲突和争辩。中国人喜欢婉转的表达方式,已给对方保全“面子”。(一) 谦逊,含蓄接收礼物时,东方人表达完自己的谢意后,不会立即打开礼物。(二) 强调共性注重共性拥有, 有较强的民族感。日本尤其突出, 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凝聚力, 强调组织的团结和谐, 交往的目的以协调各种关系为重。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经营管理充满家庭式色彩,充满人情味,人人以为集团出力而感到光荣。(三) 礼尚往来礼仪是联系交往的媒介和桥梁,“礼”主要指礼物,其实礼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渗透其中的感情。东方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的节日相互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都可送礼。西方礼仪特点西方礼仪萌芽于古希腊,形成于 17— 18 世纪的法国,期间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法兰西等国文化的影响。(一)简单实用中国人喜欢婉转地表达,而西方人习惯单刀直入(二) 崇尚个性自由讲求个人尊严,隐私神圣不可侵犯。(三) 惜时如金西方人安排时间妥当, 严格遵守自己的时间计划, 不会随意改动。(四)自由平等开放提倡人人平等,主张自由。不同思想也决定着东西方礼仪的差异。在东方文化中, 男士往往倍受尊重, 这主要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在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