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由的人生哲学——庄子哲学一提起庄子,大家会想到“庄周梦蝶”,会想到庄子的自由与浪漫。庄子画像庄子何其人也? 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 ,庄氏,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 今安徽亳州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 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巨匠,也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道”的范畴之上, 从以“道”为根本的宇宙本体论出发, 庄子从精神追求、处世心态、生死观念等不同方面阐述了其对人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一提起“道”,我们首先会想到《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 就最初的含义而言, “道”字原指具体的道路。但经老子的发挥,作为具体道路之表征的“道”被赋予了宇宙本根、世界本原, 以及无限性等含义, 原为普通名词的“道”也由此而被提升为具有形上学意义或本体论地位最高的哲学范畴。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并作了充分的改造与发挥。在《大宗师》篇中, 他对作为“生天生地”之本根的“道”作了详细的描述: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作为宇宙之本体, “道”虽悠然寂静,不见形象,不可感知,不可言说, 但它却有情有信, 具有实在性, 在天地产生以前就真实地存在着,并成为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源。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 “道”作为本体具有超越和永恒的意义。在肯定“道”的超越性意义和本根性地位的同时, 庄子也将其内化而成为其人生哲学理论赖以立论的根据和基础。在庄子看来, 作为本体的“道”虽然表现为对现象世界的超越, 但它并不是一个脱离现象世界的抽象的独立实在, 而是内在地显现于万事万物之中,是万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因素。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体现着“道”的品性,“道”也通过宇宙万有展现着自身的存在与特性。“道”与万物即内在即超越, 超越性与内在性在终极意义的“道”上体现出了统一, 追求超越的依据不在外而在于内。内在性即蕴含了超越性,超越是“内在超越”,反身内观,即可明见大道。在庄子那里, 个体存在与永恒的宇宙自然实在互相交融, 道与人生、宇宙本体与人生追求紧密相联, 道的本体论意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在提供了一个终极性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 为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托和保证。可见, 庄子的本体论为其人生论提供了前提基础,由本体论出发,庄子开出了他的人生理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 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