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随着社会对新一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一个贯穿我们大学生活始终的问题,也在很长时间成为困惑我的心理障碍。从步入大学校园之日起,我们就要过集体生活, 无论是在教室、寝室、食堂……几乎都是与同学在一起,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有与同学和谐相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直接影响了我们步入社会、进入职场后的人际交往情况。现在的我们基本上都是 80 后、 90 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很容易形成自私、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造成了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无法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之中,无法与自己的同学、室友很好相处。面对这些困惑,除了可以自我调整之外,我还有一些处理解决方法。在和同学初次见面时要注意主动打招呼,主动去认识别人。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会显得自己比较低贱,会觉得:我这样麻烦人家,人家肯定会讨厌我的,又不互相认识,怎么会搭理我呢? 这种想法是十分普遍的误解,阻碍了人们主动和他人建立联系,从而失去了很多结交朋友、发展友谊的机会。而事实是,在我们采取主动时别人很少有不响应的情况。试想一下,当一个陌生的同学主动友好地和你打招呼时,你会采取拒绝的态度吗?现代我们的交往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认识他人的过程, 在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社交技巧。要勇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去征求别人的看法、主动去帮助别人、主动去和别人沟通。付出了热情和真诚后,你就没有理由会收获冷漠与孤单,哪怕有小的阻碍那也是暂时的,时间一定会让阻碍消融,别人也一定会了解你的心意。在和同学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后,我还会时不时去维持这段友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礼尚往来”。这个“礼”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绝大多数的情况是精神上的,给同学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都可以达到此目的,它的意义就在于要彼此相互照顾,有礼有节,有恩有德,有情有义。比如,将来毕业了,我有可能会到外地工作,每每回来时我就会给朋友带点小礼物,这个礼物的外延和范围很大,不一定重,意在“礼轻仁义重”,太贵重了反而会让人觉得隔膜生疏了,只要让朋友觉得我没有把他忘记就好;我在有机会时去和游玩是,也会带些小礼物送给同学,这样彼此念念不忘,之间就不会有矛盾。出现的有利益才是朋友的情况,就是不懂得这一点造成的。我会多参加朋友同学的聚会,去别的寝室转转,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生命感悟或者奇闻趣事。在相互的交流中化解误会、矛盾,增进进了我们彼此间的了解,巩固我们相互之间的情谊,朋友自然就越来越多,眼界也自然越来越宽广。同时我也会爱护朋友,为朋友着想。“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尊敬他。爱护自己的朋友,处处为朋友着想,同样会得到朋友的爱护和帮助。当然,在对方有错误的时候我也是要纠正的,纠正时我会注意方式方法,顾及朋友的面子,不要轻易地做出价值判断,也不要让朋友觉得我高人一等、超然物外,但是还要真正做到帮助人改恶向善,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做到。现代社会,人人好像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忙碌着,相互有利益就是朋友,没利益就不往来了,这样的不是朋友。朋友是道义之交,不是利害之交。道义是永恒的,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普世价值; 利害是短暂的,是眼前的利益。当我的交往中,我会有这样的担当——结恩德情义,重舍己奉献,助和谐互利。再有就是宽容。宽容指的是宽大有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