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研究总结一、问题提出国内对大学生创业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且早期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界。然而,随着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院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社会各界开始将关注毕业生就业目光投向大学生创业教育。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位置。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其对象就包括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群体。不仅如此,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原本严峻就业问题带来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再度把目光聚集在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上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吴江表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足1%,与欧洲发达国家20%―30%差距很大。以广东省2007年为例,包括选择科技创业高校毕业生在内,广东只有564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创业空间比较大,另一方面,如何让在校大学生加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潜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率,特别是创业成功率,从而逐步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后续发展。国内外许多专家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创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不少有益研究成果。二、文献总结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多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与资金技术等外部环境为视角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首先,关于创业教育理论,程鹏、尹浩华、刘岚(2010)从建设高质量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创业实践教学环节与营造良好创业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对策。周秋江(2007)从各个高校实情普遍适用角度提出了创业教育模式。他以“树立现代创业教育”为理念,以“社会与学校双赢”为立足点,构建成为“三条腿凳子”创业教育模型。提出以创业课程,创业环境创业者联盟为三个支点“三条腿凳了”创业教育体系模型。与其他研究不同,他从利益均衡角度研究创业教育模式,为我国创业教育模式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另外,杨艳萍(2004)认为,在目前我国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情况下,实行创业教育课程化是为了指导创业教育实践顺利开展。因此她提出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目标设计:通过为未来人才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教育实践,开发与提高全体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高级专门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变革中创业社会。其次,创业社会资本理论,在社会资本对创业行为作用方面,安素霞(2005)提出,微观社会资本有利于创业信息获得,有利于合作、交易伙伴诚信,有利于获得“公共资源”支持,与人力资本并存有助于创业成功。在创业过程中社会资本构建方面,黄茂生(2008)提出,完善社会资源网络需要个人、组织与社会共同构建。再者,关于创业资金理论,李宏舟(2007)提出,资金对于创业企业重要性等同于燃料对于机车重要性。然而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本身以及外部环境原因,企业在发展初期又很难获得足够资金。因此,针对与创业资金筹集,他提出了创业融资体系。创业融资体系是指由向创业企业提供创业资金金融中介机构或个人组成有机整体,通常包括3F(Founders、Family、Friends)、有关政府机构、天使投资者、创业投资企业、战略投资者、银行与股票发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