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201 关注 6800 4、 5P 企业文化 30 年实践与启示孟凡驰经过 30 年的实践,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说, 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有了哪些启示呢? 一、 30 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化了哪些认识? 我认为,深化认识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 对文化产业与文化型产业在概念、内容与内涵的区别上,深化了认识。文化产业和文化型产业内涵不同。对文化产业, 这些年以来, 国家反复倡导, 多方面探索, 有了比较强的舆论环境。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定很鲜明,理念很清晰,方法也很到位。文化产业,一般是指影视剧、出版、广播、图书等。文化事业、文化行业的产业化, 将是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目前, 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如果我们不努力,与世界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孙悟空打不过阿凡达, 原因是我们不能把它做到极致, 不能产业化。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文化行业必须要产业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 文化型产业还没有破题, 而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在文化型产业上下功夫。所谓文化型产业, 是指工业企业, 商业企业等, 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 提高经营的文化个性,丰富服务的文化内涵,提升管理者的文化素养,使企业走上文化管理之路, 使企业人文品位更高, 终极价值更精确, 企业理念更鲜明, 价值观更高尚, 也就是人文素养更高,与时代特色更相匹配。文化型产业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之中将逐步破土而出。我们的工业和商业企业是国家的脊梁和命脉, 如果不能成为文化型的产业, 不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含量,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同样会越来越大。中国人很聪明、勤奋, 在制度、手段等有形的方面落不下脚步, 但有可能使我们的经济在遇到大的障碍而上不了台阶的, 就是产业文化或者是企业文化。为什么我们的商业模式总是转变不过来, 主要是在向哪个方向转、怎么转、由谁来转的问题上不得要领。根本原因是产业、企业中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还不够, 文化规律把握得还不好。工业企业文化含量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是一个迫切而重大问题。在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 我们要不断强化文化型产业意识,力争把企业建成文化型企业。这才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目的。第二,在企业文化的范畴与核心两个概念上深化了认识。有人对企业文化属于哪个范畴还认识不清, 由此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法运用上也有点捉襟见肘。这些年来, 大部分企业已经有一个基本共识, 就是企业文化属于管理学范畴, 企业文化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中,以培育员工的人文修养和自我管理素质为基本途径,以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培育为核心手段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也就是把企业文化定位在管理学上, 属于管理思想和方式, 但它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 不是单项的具体管理手段。这么定位还是符合企业文化的原意和本来面目的。中国古代一些文人, 除了姓名外, 还有一个号。姓表宗, 名表个体,号表德。本质、性质、特征、爱好用号来表示。我觉得企业文化应该姓文, 名管, 字化人。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文化管理,不能说企业文化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确实要有一种边界定位,否则我们做事情时就难以把握了。列宁说, 任何一个定义只能应用到自己适用的范围, 过宽就不适用了。字化人,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以文化人。我觉得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没有太大的争议, 无非是管人管物相结合,通过管理人的头脑来管理工作岗位,通过确立、培育、调整员工的价值观来管理人的行为。这种管理的范围和传统是不一样的, 它更为广泛和更整体性, 核心是价值观。因此我们说, 企业文化属于管理学范畴, 核心是价值观, 姓文名管字化人, 确立在管理学的范畴内。企业文化那么多的著作, 基本上是从企业管理中提炼出的观点和理论, 目的也是指导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可见, 企业文化是诞生于管理, 应用于管理,如果硬要把它说成别的就不太科学了。第三, 对企业文化本质与载体的认识更清晰了。关于企业文化建设, 有的企业只对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等理念和精神层面比较重视, 而对于企业文化的一些却形式不重视, 认为那是在做秀。反过来也有企业认为, 企业文化就是要使管理更现代化, 更规范化, 更科学化, 使管理有理念的指导, 在手段方式上比较下工夫, 对于理念部分反而不很重视, 表述也不科学。我认为, 企业文化应该本质与载体并重,应该是道器合一之物,绝对不能出偏差。“道”是本质,“器”是方法手段,哪一点都不能轻视。胜利油田提出“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种鼓舞人心的文化核心怎么体现? 一个胜利油田十几万人,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没有好的方法, 开展工作难度很大。他们的做法是, 利用一个个有效载体和活动, 特别是通过近两年开展的建立心田工程,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理念渗入到这些载体中,效果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