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博弈剖析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连年增加,尽管增势减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最近美国与欧洲就业统计报告透漏了不容乐观信息。我国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十二五”%增长态势,对就业又是一个挑战性信号。国家提出“以创业促就业”战略构想,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具战略性全局性新视角。一些专家提出了经济转型,发展创业型经济设想,也为创业促就业提供了实施载体与发展平台。本文考察创业、创业型经济与大学生就业问题联系,提出了就业是市场经济普适性命题,创业不仅推动就业,而且引领就业,从就业与创业博弈导出大学生职业取向。一、就业、创业与创业型经济(一)鼓励创业是一项积极就业政策创业笼统来讲就是创建基业、开创事业、创办企业等。目前大多人所谈创业,是基于创造就业岗位而派生一系列活动。如杰弗里·(JeffryATimmons)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与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与与领导相平衡。创业导致价值产生、增加、实现与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为所有参与者与利益相关者。”宋克勤等提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与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与服务,以创造价值过程。”无论国内国外,所有这些有关创业概念,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创办企业而展开论述,严格来讲都属于狭义创业范畴。基于以上所述,我们认为创业是指一种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资源整合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创造为鲜明特色,以企业家精神为重要标志,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舞台,以生产经营等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一种独特行为方式。创业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岗位型创业,立足岗位,研究工作,不断创新,创造一流业绩,岗位转换将会加快其发展进程。第二种是实业型创业,能够创办企业与经济实体,以开拓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实现为动力,具有企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等经营管理型人才。第三种是社会型创业,就是以整个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为基点,创造出具有长远经济效益与社会战略意义新兴行业或产业以及新理论体系或思想学说等,其特点是走出一般精神层面,跳出经济视野,以引领行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首要目标创业。本文所指创业型人才主要是指实业型创业。就业对大学生来讲是生存之本,创业就是创造新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主动、积极举措。鼓励创业是一项积极就业政策,其关键是创业引发就业“倍数效应”。创业乘数效应必然放大创业促进就业倍数效应。创业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单个创业主体创业活动所引致经济增长发生倍数。创业乘数效应主要体现在科技化程度与产业化程度两个方面,尤其是高产业化程度对就业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在国家层面上,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创业促就业国家政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各种战略,让世界各地青年真正有机会找到体面、有产出工作。其中4个E战略: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就业机会平等(EqualOpportunities),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创造就业机会(EmploymentCreation),通过创业教育,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青年就业。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台“就业支持计划”,该计划高度重视工作创造与就业稳定,其核心目标之一是为16~36岁青年人创造工作与就业。欧盟委员会2003年发表了《欧盟创业》绿皮书,2004年又发布了欧洲创业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