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固镇铜陵结对合作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202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固镇铜陵结对合作规划.doc

上传人:1338909**** 2020/6/10 文件大小:2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固镇铜陵结对合作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固镇铜陵结对合作规划(征求讨论稿)前言皖北地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皖北地区发展。皖办发[2009]23号文件提出了在皖南与皖北三市六县之间开展结对合作工作的任务要求,这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自2010年5月固镇县被列为省加快皖北发展政策重点支持县以及2012年蚌埠(固镇)铜陵现代产业园(蚌埠台湾产业园)获批准,园区由蚌埠(固镇)、铜陵两市合作共建,独立运作,享受省级开发区各项政策。蚌埠(固镇)铜陵现代产业园(蚌埠台湾产业园)是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发展的战略平台。以此为契机,为加快固镇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形成南北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结对合作新格局,根据安徽省加快皖北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皖北办)工作部署,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5~2017年。规划内容包括:;;;;。目录(征求讨论稿) 1第一章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基础 1第一节工作机制及保障 1第二节政策支撑体系 2第三节工作绩效和问题 3第四节机遇和挑战 4第二章规划思路和主要目标 5第一节指导思想 5第二节基本原则 6第三节发展战略 7第四节工作目标 8第三章重点任务 8第一节产业项目合作 9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10第三节城市综合体建设合作 11第四节园区建设合作 12第五节金融合作 12第六节土地整治合作 13第七节劳务合作 13第八节城市规划合作 14第九节科技合作 14第十节旅游合作 15第十一节教育合作 16第十二节文化和社会建设合作 17第十三节干部培养和人才智力合作 17第十四节体制机制改革 17第四章重点合作项目投资测算和资金平衡 18第五章保障措施 18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18第二节严格项目监管 19第三节健全工作机制 19第四节完善配套政策 20第五节强化评价激励 21附件 22第一章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基础第一节工作机制及保障未来四年,是加快皖南与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加速转型期,加快南北结对合作,存在较多的有利条件结对合作跨越发展意识明显增强。铜陵市与蚌埠市开展结对合作是省委、省政府一项非常重要决策,把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建成产业集聚的示范区,合作共赢的先进区,是两市的一项重要任务。也为两市交流、合作、共赢提供了一个平台。结对合作跨越发展态势逐步显现。自皖办发[2012]9号文件推出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区政策以来,共建园区成为密切固镇铜陵合作的重要载体,随着园区产业链形成和产业的配套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得到发挥,结对合作已经初步具备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前提;结对合作跨越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省政府的支持和领导,固镇铜陵结对合作的各种障碍与壁垒逐步消除,合作和政策、法制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结对合作跨越发展方式有序转变。着力转变结对合作发展方式,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合作与交流,加快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整合。“四化”同步引领。我省把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突出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特别是2012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四化同步”战略,要同步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将皖北打造成安徽崛起增长极。这将为皖南、沿江与皖北地区结对合作,促进合作区域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省政府对结对合作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自皖办发[2009]23号文件提出南北结对合作以来,皖发[2010]16号和皖办发[2012]9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动结对合作工作的政策方向,提出了共建合作园区以及园内企业享受皖南、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政策;三年内推动所有省属企业在皖北地区投资或开展项目合作;支持皖北地区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鼓励发展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皖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比照执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等落户皖北地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结对合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结对双方对南北合作的政策配合力度也不断加强。自2010年固镇县列入皖北三市七县之列,并作为蚌埠市与铜陵市结对合作关系以来,两地签订了经济社会发展结对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党政领导以及县直部门多次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互访、考察;互派干部进行挂职学****明确了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人力资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