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脉络研究从世界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来看,主要军事强国都经历了由军民分离、以军带民,到军民融合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在当前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国际潮流,并呈现出加速推进的趋势。总体来看,美国主要采取“军民一体化”模式;俄罗斯过去实行的是“军民分离”模式,但近年来,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欧洲在政策上非常重视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以及中小企业作用的发挥,采取的是“民技优先”模式;日本受战败国地位的影响,采取的是“以民掩军”模式;以色列采取的则是“以军带民”的模式。美国美国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最初面临的问题与我国当前情况较为类似。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美国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规划和政策。首先,消除军民融合发展的技术障碍,打破军民融合发展的技术标准壁垒。如打破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由于采用不同技术、不同规范标准、不同经营策略、不同生产方式等因素形成的壁垒,推进军用标准改革等。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包括:1992年,美国发布《国防工业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过渡法》,提出打破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采用不同技术、不同规范标准、不同经营策略、不同生产方式形成的壁垒,以构建军品和民品共举的、统一的工业基础; 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构建军民统一的工业基础”;1994年,美国国防部推进军用标准改革,使民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军用标准,改革后,按照规定,非政府标准和民用项目在美国军用标准中所占的比例由25%上升至59%其次,在消除技术障碍的基础上,推动技术相互转化、扩大共享基础,特别是鼓励具有较强活力的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开发与转化过程。 1995年〜2003年,美国先后通过制定实施鼓励成果转化应用、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实施小企业创新计划等途径,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国防领域。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包括:1995年,美国发布《两用技术:旨在获取负担得起的前沿技术的国防战略》,提出3项要点,即投资开发军民两用关键技术;发展军民两用生产技术,将国防科研成果转移到民用部门产业化;将民用部门的资源移植到军用领域,在开发新的军事系统时贯彻“为两用而设计”的思想。2000年,美国国防部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面向小型科技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2003年,美国发布《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提出打破主承包商垄断,引导、鼓励掌握创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第三,加强军民互动和科研生产资源及基础的共享。经过之前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推进,美国的军民一体化进展较为顺利,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已形成了较为顺畅的流程。因此,自2007年以来,美国逐步加强了对国防发展经济性的重视,强化了竞争意识和军民技术的合作,在相关实施领域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的相关政策,面向更广泛的国家科技基础进一步深度寻找适用的技术。 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包括:2007年,美国发布《国防研究与工程战略》,提出建立作战部队、国防采办部门、工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军事能力优势。《2009年国家国防授权法案》提出,要对国防部监督管理的技术转移项目,以及各军种的技术转移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实际效果等进行评估,建立起项目各参与单位的技术等合法权益的标准。 2011年,美国新版《国家军事战略》发布,明确了军事能力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重点,将空间、网络和情报监视侦察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