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效益原理,是指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都要以实现有效性、追求高效益作为目标的一项管理原理。它表明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都存在着效益问题,它是组织活动的一个综合体现。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源消耗和占用的合理性等。从管理的这一具体因素来看,管理的目标就是追求高效益。有效地发挥管理功能,能够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带来企业的高效益。反之,落后的管理就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降低企业活动的效率,影响企业的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出效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效益原理,就是在教育管理中讲求实效,使教育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益原理体现的原则(一) 价值原则即效益的核心是价值,必须通过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对人、对组织、对社会有价值的追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二) 投入产出原则即效益是一个对比概念,通过以尽可能小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的途径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三) 边际分析原则即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对投入产出微小增量的比较分析来考察实际效益的的大小,以做出科学决策。编辑本段效益、效果和效率的区别与联系效益是与效果、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效果效果指人们或组织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手段、方式而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例如,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虽然质量合格,但产销不对路,在市场上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里,最后甚至会变成废弃的物质。这些产品是不具有效益的。所以,只有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效率效率是指特定的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率。这个比率是一个经常用来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准。例如,要衡量企业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考察企业投入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因素与所获得的利润之间的比率。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消耗的物资、能量等因素越少,而产生的效果越大,就意味着效率越高;反之,如果消耗的物资、能量等因素越多,而产生的效果越小,就意味着效率越低。效益效益是某种活动所要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其所达到的程度,是效果和利益的总称。它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类,其中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社会效益则是在经济效益之外的对社会生活有益的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追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更加直接些,显而易见,可以运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计算,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一般而言,企业组织所开展的诸多管理活动就是为取得经济效益而服务的,企业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是企业出于积累资金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当有的企业从局部考虑问题,或者采取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获得经济效益时,二者就会产生矛盾,管理的作用就在于要消除这种矛盾,力求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编辑本段管理活动遵循效益原理的基本途径所有的管理都是致力于提高效益,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都是有效的。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效益的提高,涉及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环境和管理措施等等,这些因素对管理效益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尤其是像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能够直接影响着管理的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并对管理效益产生着直接的作用。因此,遵循效益原理,就要求管理者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因此,组织管理者在提高效益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可持续性的发展观。所谓可持续性的发展,就是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危害下一代他们权利的需要。将可持续性发展与效益原理结合起来,就是要兼顾需要与可能,在讲究经济效率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注重技术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注重对社会的效用性和天人合一的和谐性。对那些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废气,污染周围环境的企业,或以次充好,质量掺假而高价出售产品的企业,社会必须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的手段给予严厉的制裁,创造出一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力的激励环境,使各组织能够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间接效益和直接效益等方面的关系,把过程与结果、动机与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管理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力求有效。管理的有效性,应是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统一。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是要确立有效管理的评价体系。一是在评价标准上要注意直接的成果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