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比例尺》教学案例及反思王金芳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谁去过郑州呢?(学生举手)师:那么你是怎么去的?大约用了多长时间呢?生1:我是坐大巴车去的,大约用了2个多小时。生2:我是坐自家的小轿车去的,大约用了1个多小时。……师:哦,不管坐什么车,同学们用了至少1个小时的时间才能从我们济源到郑州。而一只小蚂蚁却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就能从济源爬到郑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笑着说:那是在地图上)。师:我们济源到郑州这么远的距离,而在地图上却只有那么短呢?生:那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呢。师:出示河南地图,让学生观察地,说说从上面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上面有一个比。生2:我知道这个比叫做比例尺。师:(指着上面的比例尺)对,这是一个比例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思]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河南省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初步感知比例尺的意义,通过学生上课的表现,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快乐。二、自主探究;师:什么是“比例尺”呢?现在请打开书,自学课本第75页(学生自学)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一些什么?学生1:我知道了“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学生2:我还知道“比例尺”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学生3:我还知道:“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师:好,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这里有一些地图和平面图,你能解释其中的“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吗?(准备了几种不同的比例尺)其中有一个比例尺是1:3000学生解释到:这幅图的比利尺意义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30米。师:你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比例尺,你能告诉大家它的实际意义吗?同学们都争相回答。[反思]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比例尺的意义,使其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即让学生乐在自主交流中。三、尝试练习出示例题:已知济源和郑州实际相距152千米,在地图上量得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生计算。师指导。生板演。师:都做好了吗?好你来说说看,我刚刚看到你在练习本上做得跟黑板上的不一样。你有什么感想?你告诉大家。生:要看清单位。师:看清了吗?生:看清了。师:实际我们就是运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首先我们要注意两个单位。算出来是1:7600000,这幅图的比例尺就是1:7600000。好,做对的同学请举手。好,放下去。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应用比例尺的练习公式。(出示练习:一种机器零件在实际长度是1毫米,画在图纸上是1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生练习。师: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道题目首先是1厘米=10毫米。根据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距离算出来等于1:10生:错10:1师:谁来说说错在哪里啊?生:应该是。它说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毫米师:那1厘米表示什么?1毫米是指?生:实际距离。师:所以说是10毫米:1毫米=10:1。所以说做题目时要仔细了。好。我们来观察这两道题目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生1:河南地图上的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缩小了。生2:第二个比例尺是将机器零件的实际长度扩大了。生3;我发现这两个比例尺一个前项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