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这其中乂以他乌江日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然而不同人对他的乌江自刎一事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从咏史诗的特点、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人物性格、身份等角度来分析比较李清照、杜牧、王安石对乌江自刎之评价。关键词:乌江自刎、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评价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悲剧集中表现在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上。人们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口绝句》、王安石的《乌江亭》,这三首诗可以说基本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他们对•乌江自刎一事的评价,褒贬不一。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遗迹,人物风流,-•直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处理却是各说纷纭。艺术家直面现实人生,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或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政治家表现出客观冷峻、诗人则多以其丰富的感情,对历史的研究思考带有更多的情感,即使是同为诗人身份,但受个人性格等的影响,,同一史实却受到褒贬不同的评价。正所谓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的原因。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了许多话人的论争。项羽应不应该过江东?他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到底能不能卷土重来?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后世诗人的心头。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琴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从兵家的角度,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要注重人事。此诗的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总之杜牧的《题乌江亭》中,对项羽自刎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他看来,胜败是兵家常事,大丈夫“包羞忍耻”能屈能伸,才算得上是个“男儿”O如果项羽当初包羞忍耻回到江东、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凭借“多才俊”的江东子弟,重整旗鼓,他日率江东子弟再次“渡江而西”,与刘邦逐鹿中原,那么,他最后的结局不一定就是失败。而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则写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此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