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古代诗歌鉴赏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诗歌鉴赏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9/3/4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诗歌鉴赏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诗与人生的关系略谈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之情与景的关系摘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T古名篇。两诗都借写洞庭湖的浩淼,來抒发感情,但由于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虽对着同样壮观的洞庭湖却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本文主要闱绕诗歌与人生的关系来赏析这两首诗是如何歌咏洞庭湖以此来抒发感情的。关键词:孟浩然、杜甫、诗歌、人生、借景抒情在我国,罕在《尚书•尧典》就出现丫“诗言志”之说,其广义就是诗歌能表现思想感情,而“志”可以理解为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怀抱。往往许多胸有大志、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在人生不能得意时更是每每以创作诗歌为寄托,为补偿。也就是说,其实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宣泄,诗人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是有影响的。1.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对此诗后人理解上颇有争议,有的说这是一首某政诗,是一份非常高明的举荐书,而有的说这是一首真正的隐者之诗。关于此种种说法,我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来以及对此诗文本的分析来探讨孟浩然到底是如何写洞庭湖来表现他的感情,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首先,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他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由于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其实他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屮。他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以看出他表达那种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S杂感情。虽然隐居也写了人量的山水田园诗,但他并没有失去求士之心,他与当吋的达官显宦如张九龄、韩朝宗都有往來。而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秋,张九龄被贬荆州,诗人陪其游岳阳时所作的。其次,从分析诗的文木看,此诗前两句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气势雄伟的场而,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颔联描写湖水声势。一个“蒸”一个“撼”读之使人备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先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其实是委婉的说明A己非常希望自□被荐举出什。尾联化用典故来“卒章显志”。喻指自己空有出什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表达了诗人既慕淸高乂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a杂心理,进一步深化诗人那种有志难酬的苦闷。因此,孟浩然是通过通过对洞庭藏阔大浩瀚的描写,重在洞庭水的“气势”,感情上的共鸣,以此抒发作者欲积极用世而天人引荐,欲碌禄无为又感到愧于圣明时代,在歌颂升平的同时又自责自怨。抒发了诗人自己失望之余的愤慨之情。二、杜甫、《登岳阳楼》终忠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吋期,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人格高尚,诗艺精洪,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生活经历中,相对于孟浩然的仕途而言。杜甫要好一些,他曾被肃宗重视,任左拾遗,但是好景不长后有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他的一生还是颠沛流离的,但不管怎样,他始君爱国,“每饭不忘君”之说。关爱人民,心怀天下的圣人。缘于这样的一些经历,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岳阳楼》此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