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关于农民工转移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农民工转移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6/3/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农民工转移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农民工转移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更好地贯彻中央在十二五年规划中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及“加大劳动力转移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的重要精神。近期,我们在有关部门的协同下,通过多种形式对我省农民工转移等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一、基本情况 1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以流动家庭为主体,连带亲戚、朋友形成的打工群;第二类是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的外出打工者。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这两类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存在,也导致我省部分贫困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村”,村中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家中,而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2 、从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的数据看。 2011 年底全省农民工总人数约为 673 万人,除就地转移务工的,外出务工约 466 万人,占总人数的 % 。其中新生代农民工 336 万人,占农民工总人数的 % 。就我省的基本情况来看,农民工已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从政府的支持力度来看。陕西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坚持把解决农民工问题做为民生之本,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进一步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及《基本公共服务将与户口分离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文件及精神。提出了要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八个领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为进一步推进农民进城落户工作的开展,提出重点解决在城市出生并生活三年以上的青少年、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务工人员、农村籍退伍军人、避灾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居民等群体进城落户问题,进而带动更多农民移居城镇。自 2010 年开展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以来,全省共有 239 万农民办理了进城落户手续,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 % , 其中今年上半年办理 72 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 80% ,有力地加快了我省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了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截止 2012 年6月底,有关部门共提供新增就业岗位 万个,完成全年任务的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认真研究和解决。 1 、融入城市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多年,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迫切的想融入城市,渴望成为城里人,他们不但需要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还迫切需求精神和人文关怀,希望完全的融入城市生活。在城里有自己的房子,孩子能上个好学校是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心声。但在实际情况中,普遍存在着缺少文化交流、缺乏城市关爱以及维权难等问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有 65% 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是以家庭、朋友为主体、一帮一找工作、同住租用房,在 XX 市东郊韩森寨的高楼村 90% 都是外来打工者在此长期居住。这既不利于管理,也缺少政府对农民工的关爱。再由于自身条件限制等问题他们只能流动在城市的一些门栏低的服务行业,拿着仅能养家糊口的微薄工资。对他们而言,这是很不愿意又无可奈何的事,因而对融入城市积极性不高,深感难有出头,内心很是迷茫。 2 、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这不仅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据统计和推算,陕西省 673 万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为 % ,有近 63% 的人急需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由于职业技能普遍缺乏,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这样不仅直接影响了务工收入,也不利于农民工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据对 XX 县汤峪镇尖角村、陈家沟村以及张坪村等 7 个村共计约 1 万人的调查结果来看,外出务工农民工占 80%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约为 10% ,有近 90% 的人急需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 3 、就业稳定性差, 流动性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转移仅占整个群体人数的5%。大部分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即使就业了,往往因为种种不适应性,跳槽频频发生,特别是由于信息的发达以及经济发达城市的不断增多,跳槽由以前的企业之间发展到了城市之间、省市之间、地域之间。外来人员较大范围和较高频率的变动,对一个地方的城市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服务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我们在跟踪服务工作中发现,广大农民工都希望在城市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工作,但是由于新